※大夢師父:四念處內觀禪修心要(2)
4. 從四念處的主體如實覺知了解:
如實覺知是沒有選擇性的,不會因個人偏好某種價值、思想
、標準,而選擇覺知的項目。你必須如實覺知所有思想、感覺
的過程,所有的混亂、舒適、不舒適的、清淨、污染的,所有
的一切都能完全的覺知,就是你放下那個認同執取的時候,也
是你「能所」分開成為觀照者的時侯;當你能分辨各種不同的
感受,才是熟悉你內在生命的開始,也是瞥見更精細微妙內在
的開始。
如實覺知的意識是清醒清楚的,是充滿了警覺和了解的,尤
其是在遇到危險急難的狀況,但它絕不是逃避五欲現實所呈現
出的那種假象,因它不是如實感受的反應,那樣的覺知不是真
實的,不真實的覺知無法帶領我們深入內在的了解。
a. 身身觀念住的覺知:
一個片刻接著一個片刻,一身接過一身,不僅從外在來觀察
身體,更要從內在來覺察此身體。當你從外在觀察看到你的手
,好像你看到別人的手一樣,只是外表的一種評論,不是覺知
;當你閉上眼睛,雖然你看不到你的手,但你仍然可從內在去
感受它的存在,它在哪裡?那兒有什麼感覺現起?這種感受就
是如實的覺知,帶領我們由此深入內在的世界,真正認識自己
的身體,這不是知識上認知的那種身體,這是別人無法分享的
部分。
身念處的內觀,若能如實覺知那物質化的情緒感受,你就來
到受念處外現的覺知,這是從外在了解受念處的開始。譬如憤
怒,憤怒是受念處的情緒感受,但它卻從身體顏面等處表現出
來,所以我們從身念處的內在覺知,也能開始覺知到受念處。
從內在去感受我們的身體,除了地水火風空識六大的身行的
感受外,也包括來自深層情緒體感受的傳達,例如:憤怒、沮
喪、歡笑、哭泣等等情緒。當感受到這些情緒,我們也同時覺
知到受念處。
當你戀愛時,充滿活力時,昏昏欲睡時,提不起勁懶洋洋時
,你的心境會有不同的感受,它們也會從身體表現出來。當你
覺知那種感受時,你就進入了心念處外圍的覺知,可見四念處
的內觀覺知,有必要先從身念處的內法內觀覺知做起,這就是
法次法向的真義!
b. 受受觀念住的覺知:
當你從身念處的這個身體,覺知到各種活動時,你也會開始
了解愛憎、憤怒、傷悲、喜樂等情緒的心行活動,你會開始覺
知到情緒體的存在,這是因為情緒最終的活動會出現在你的肉
身體的緣故,特別是顏面的地方。事實上,全身生理上、心理
上都會跟著產生變化,這些情緒包括:憤怒、怨恨、厭惡、沮
喪絕望、傷悲、躁鬱、歡笑、喜樂、怖畏恐懼、…等。
除非你能完全捕捉到這些從情緒體生起的情緒活動,否則你
是無法令情緒體發展到最芬芳的狀態,你無法來到情緒體的源
頭,無法覺知到它純粹是一種兩極能量振動的狀態。因為情緒
體在生理上並無一固定的位置可尋,科學家當然找不到它們。
所以,當你如實去覺知到這些情緒活動時,讓人驚訝的是,
你會發現情緒活動在你察覺之前,已經走了一段路程,這就是
識住,起心,作意,動念,成識的心意識活動的過程,一種極
其快速的瞬間活動過程,這過程如果你是用追趕去捕捉它,你
是捕捉不到它的,唯一捕捉到它的技巧是如實的覺知,如實覺
知會像守門人一樣等待它的開始出現,在識住起心時就一舉成
擒,當你能做到這樣警覺的程度,這是一種清晰警覺覺悟的意
識狀態。
來到這樣如實覺知的程度,情緒體所發出的情緒心行活動,
開始由黑暗面轉化到光明面,譬如憤怒轉化成慈悲、愛心的顯
現等。因為此時你來到情緒體的源頭,發現識住的部分已經進
入心念處心智體的外圍部分了,此時,淨修靜心的轉化就開始
了,透過它是一種兩極能量的轉化變動,也就是正知見心生起
,邪見心消滅的轉化。
所以,四念處的禪修,為什麼分成兩大階段,先行如實覺知
的階段,這也是四聖諦苦集聖諦的階段,然後再入止息一切心
行,心定心淨,現法煩惱解脫的階段,此正是苦滅道跡階段。
而這在受念處尤其明顯,如是一受接一受地如實觀察覺知,直
到你能感受到情緒從情緒體最初的源頭升起,特別是慈悲、愛
心生起時,情緒體的轉化,會是一種完全的舒展與解放。
�覺知者要注意的是,如何時時保持清醒警
覺的意識,隨順當下片刻如實覺知的修持,這就是佛陀所說:
「精勤方便,正智正念,善攝心法,寂靜於心,多修習四念處
的觀念住,一直至知法,乃至於法得遠離」的實修意涵。唯其
如此內外觀於四念處,才能啟動淨念靜心的這股轉化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