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綜論三十七道品前言…內涵淵源

【前 言】 綜論三十七道品 一. 三十七道品內涵: 37 道品涵蓋七大類道法,包括 四念處 、 四正斷 、 四神足 、 五根 、 五力 、 七菩提分 、 八聖道 等七類道 法,有包含之道品共 37 道品,每一類道法都有其各 自獨立的修持道法體系,...

2016年12月31日 星期六

四聖諦三轉十二行法要(4)…苦集聖諦三轉十二行

※ 常淨比丘:四聖諦三轉十二行法要(4)
 ○2.苦集聖諦的三轉三行: 苦集聖諦的第一轉…初轉法輪的應知應解
 a.什麼是苦集聖諦: 所謂苦集聖諦即是要善知煩惱苦受集起形成的因 緣之真實義理,是什麼因什麼緣造成惱苦的,轉變 成惱苦的,生起此惱苦的?此種追查煩惱因的集法 ,猶如良醫善知生病的病因與病源,知道病因病源 方有治癒疾病之機會;又如工廠產業製造程序有問 題,有故障時,知道了問題障礙的事實,也知道了 其產生問題的原因,才有排除改善的機會,此苦集 聖諦法輪的第一轉就是在已知苦聖諦後,接著應知 煩惱苦的集法。
 b.煩惱苦集起的因緣法則: 佛陀告訴我們人生的苦因苦緣是離不開緣起法的 ,緣起法中的流轉門,正是在說明引起憂悲惱苦、 純大苦聚集的集道跡,也就是緣起自然法則的「此 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因緣集成法則,這就是 所謂的緣緣苦集道跡。說明如何由十二緣起的無明 緣行,行緣識,…,乃至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之 聚集。這是苦集聖諦第一轉必知的緣起法則的集法 。
 c.六根六觸的觸集: 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根塵識生六觸,六觸的觸 集則受集,受集則愛憎集,愛憎集則執取集,執起 集則有餘集,有餘集則未來生老病死集,乃至憂悲 惱苦、純大苦聚集,此是惱苦的集法。正是說明此 一煩惱苦集的過程,故知苦因的特性是非自作,非 他作,非無因所作,根本上乃無明為因,愛結為緣 ,乃苦集之主要因緣,如是進入苦集聖諦的第二轉 。

2016年12月30日 星期五

四聖諦三轉十二行法要(3)

※妙宗寺-佛陀四聖諦講堂、常淨法師、大夢法師 3.三轉無上菩提的法要…知、斷、證、修。 佛陀自印證已於四聖諦的三轉十二行,生法眼、智 慧、明察、正覺故,於諸天、天魔、梵天,沙門、婆 羅門,聞法眾中,證得超出三界,證得究竟解脫,已 證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無上等正覺,是為人 天最尊貴的無上士、人天師。 由佛陀的印證,可見四聖諦的三轉十二行,在說明 一切佛法的知、斷、修、證等四大法要,如同吾人常 聽說的聞法、思惟、修持、證道等學法過程,這裡所 說的知就是解知,了知,如實知法義、心識與苦法的 意思;所謂斷就是斷行,斷除集起因緣的意義;所謂 修就是道法的修持,止觀的修習,一切禪修的意義; 所謂證就是身作證,法作證,成就心慧解脫,成就諸 等覺地、寂滅涅槃的意思。 此知法、斷集、證滅、修道的四大學法修法的過程 ,是為修行無上菩提的四大法要步驟,知法就是法聖 諦的本義本事及苦聖諦的知苦從五受陰出;斷集就是 苦集聖諦的應斷無明與有愛;證滅就是苦滅聖諦的作 證寂滅涅槃、明解脫;修道就是苦滅道跡聖諦的修持 ,止觀四念處,實踐八正道。 雜阿含305經有總說法的知、斷、證、修: 「若法應知、應了者,悉知、悉了;若法應知、應 斷者,悉知、悉斷;若法應知、應作證者,悉皆作證 ;若法應知、應修習者,悉已修習。 何等法應知、應了,悉知悉了?所謂名、色。 何等法應知、應斷?所謂無明及有愛。 何等法應知、應證?所謂明、解脫。 何等法應知、應修?所謂止、觀。 若比丘於此法應知、應了,悉知悉了;若法應知、 應斷者,悉知、悉斷;若法應知、應作證者,悉知、 悉證;若法應知、應修者,悉知、悉修,是名比丘斷 愛結縛,正無間等,究竟苦邊。」 此經即在說明雜阿含382.383.384 經的當知當解, 當知當斷,當知當證,當知當修,今總論綜合之如下 為: 苦聖諦應知一切苦法皆從五受陰出…當知苦法 集聖諦應斷無明、有愛之一切集法…當知斷集 滅聖諦應證明解脫寂滅涅槃之滅法…當知證滅 道聖諦應修四念處如實正觀與止息…當知修道 如是知斷修證實踐出世間之八聖道,佛陀即為此一 大因緣出世說四聖諦,茲闡釋苦集滅道四聖諦的三轉 十二行的內容如下: ○1.苦聖諦的三轉三行: 苦聖諦的第一轉—初轉法輪的應知應解 a.什麼是苦聖諦: 它從生命的角度說明生命苦難的真實義,讓我們 瞭解在人生環境中,隨時有種種苦難發生的事實, 喚醒我們對生命的覺悟,從迷惑、失念、無意識的 生活中,如實地去瞭解昔日顛倒惱苦日子的真相, 以及在現代的社會中,要能真實的瞭解與面對問題 、病症、故障、功用、本能等,勇於面對事實內容 真相才能解決問題,如同良醫善知病的病癥、病象 、病症等。 b.苦的種類: 認識人生主要的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 、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受陰熾盛苦,如憂 、悲、驚、恐、躁、鬱、強迫想等執取纏受之苦。 c.苦的特性: 如是由於世間所具的匱乏性、危險性、逼迫性、 不確定性,以及世人鬥爭性等,先明白這世間苦會 到處存在的事實,再如實地認識苦的種種現象與特 性,即帶有憂鬱、悲哀、憤怒、沒亡喪失、牢縛逼 迫、驚駭疑懼等六大特性之苦法。 d.應知名、色二法…苦從五受陰出: 由五受陰去真實瞭解體會情緒的惱苦、逼迫、焦 慮的現象,體認苦從五受陰生出的事實的存在,由 此進入對名色五受陰的深入如實知。 苦聖諦的第二轉…二轉法輪的復知悉解 a.復知確知苦從名色五陰出: 要認識苦從五受陰生,要如實去瞭解正觀五陰的 運作,從自己的身體、自己的情緒感受、自己的心 理念想、自己所遭遇的情境等行為、自己的知覺認 知等,如實去觀察其所引發的苦受反應,以及生滅 變異的現象,是以如實覺知人世間常受五陰熾盛苦 ,一切苦法皆從五受陰出的事實,獲得更進一步的 證明。 b.復知悉解五受陰的特性: 如實了知名色五受陰乃生起苦處,當在如實正觀 五受陰的生滅現象,以及五受陰無常故苦的事實, 由此如實體會到緣起無我的關係,與苦故無我的事 實存在,如是瞭解五陰的無常、苦、空、無我與苦 受煩惱的本質,故於苦聖諦首先應悉知瞭解什麼是 煩惱與五受蘊,再轉入二轉法輪的悉知悉解。五受 陰的的性質有: 1.五陰乃身心運轉之主體,故有色受想行識五大身心 行作用。 2.五陰與識如三支蘆葦相依相互作用,故有五陰心行 展轉綜合作用,故有四識住攀緣作用,故由認識、 學習、印象到認知開始,經想受行集的結果,或許 又有新的認知,或加深入粗細微妙的認知。 3.五陰是無常、苦、空、非我、非我所的本質,如實 善見諸法緣起緣滅而無常、苦空、無我的本質。 4.五受陰以欲為根,心依識住而驅使,五陰與五受陰 之別在欲貪。 5.五受陰乃苦陰,乃苦厄之所從出處,因在五受陰計 有我之緣故。 6.五受陰乃先行所作所思所願而轉生,此識身乃心因 緣所生,無明愛結所生,故陰陰相續無了期。 c.如實覺知苦: 覺知苦受的感覺是包含著不合己意的、不服的、 不滿的、不可意的、不可愛的、不滿足的、不確定 的、失落的、沮喪的、失敗的、被傷害的、抑鬱煩 悶的、絕望的、憤怒的、憂愁的、嫉妒的、悲傷的 、驚恐的、懊惱等令心收緊的感覺感受。 苦聖諦的第三轉…三轉法輪的已知出已悉解 a.名色的已悉解已知出: 名色二法,所謂名法是有名,無實體,無顏色的 非物質法,在人法上乃指情緒感受、想法推想、意 行思量、心識等心理上、精神上的非物質的範疇, 也就是五陰中的受陰、想陰、行陰、識陰等四無色 陰;所謂色法是有形體,有顏色,有質礙的物質法 ,在人法上乃指色身的身體等生理上的物質法,涵 蓋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等主要物質法的範疇, 也就是五陰中的色陰。 在苦聖諦的如實知裡,確知煩惱苦從五受陰出, 故苦聖諦應知名色五陰的意義、內容、本質、作用 等,如是的應知而悉知,悉知而如實知是為名色的 已知出,已悉解。 b.煩惱苦與五受陰的本質已知出: 苦聖諦三轉法輪為應知已知名色,已悉知已悉解 名色五陰身心的意涵與特性,以及苦煩惱之種類及 苦本質的如實知。如實知苦的生起了,如實知苦確 從五受陰生起,才能如實去面對苦存在的事實,去 找尋煩惱苦集起的因緣與原因,知道煩惱問題出在 哪兒,方有滅苦解脫的機會,這樣的如實知是為苦 聖諦的已知出。

2016年12月23日 星期五

四聖諦三轉十二行無上菩提心要(2)

※ 大夢法師:四聖諦三轉十二行無上菩提心要(2)
 ○17.無我相經:此經講於波羅奈附近的鹿野苑,就在佛 陀講轉法輪經後的第五天。
經言: 那時,世尊告訴五比丘說: 諸比丘,色身不是我。諸比丘,如果色身是我, 那麼色身就不會遭遇疾病,而且人們可以控制此色 身,說道:『 讓色身成為這樣,不要讓色身成為那 樣。』然而,諸比丘,因為色身不是我,所以此色 身會遭遇疾病,人們是不能控制色身的,而能說道 :『 讓色身成為這樣,不要讓色身成為那樣的。』 此段說明色法的這種無我本質是「不自在」,意 即色法不會依個人或自我的意願而生起;它們是由 於心因緣和合而生起,由於心因緣壞滅而壞滅。是 本昔先行所作所思所願之因緣而生。
    接著佛陀又教導其餘的四蘊如下: 「受不是我。諸比丘,如果受是我,那麼受就不 會遭遇受苦,而且人們可以控制受,說道:『 讓受 成為這樣,不要讓受成為那樣。』 「想不是我。諸比丘,如果想是我,那麼想就不 會遭遇想苦,而且人們可以控制想,說道:『 讓想 成為這樣,不要讓想成為那樣。』 「行不是我。諸比丘,如果行是我,那麼行就不 會遭遇病苦,而且人們可以控制行,說道:『 讓行 成為這樣,不要讓行成為那樣。』 「識不是我。諸比丘,如果識是我,那麼識就不 會遭遇識苦,而且人們可以控制識,說道:『 讓識 成為這樣,不要讓識成為那樣。』 然而,諸比丘,因為識不是我,所以識會遭遇苦 惱的識知,人們不能控制識,說道:『 讓識成為這 樣,不要讓識成為那樣。』 因此五蘊都是無我而不自在的,不是我們所能控 制的。它們本是無常、無我的本質。 然後佛陀以問答的方式來開示,此乃為記說。 「你們認為如何,諸比丘,色是常的或無常的? 」…

2016年12月17日 星期六

四聖諦三轉十二行(1)…說無上菩提心要

https://plus.google.com/117797565943613104213/posts/NfYuHPnuhBy
四聖諦三轉十二行(1)…說無上菩提心要

四聖諦三轉十二行說無上菩提三法要(1)…細說四聖諦(9)

※大夢法師:四聖諦三轉十二行(1)…說無上菩提三法要
1.轉法輪經度五比丘的淵源:
所謂五比丘分別為:拘鄰憍陳如跋堤跋波摩訶阿說示
太子悉達多出家時,其父親淨飯王,從王族中選出憍陳如等五人,前去侍奉他。在太子出生後一星期,根據印度古老的傳統習慣,在命名大典中請來滿腹經論的婆羅門為太子預言,其中八人最為著名。這八人中的七人都預言太子將成為轉輪聖王或佛陀,只有最年輕的婆羅門憍陳如注意到嬰兒前額的頭髮向右曲卷
,預言太子將會出家成佛。而其餘另四位比丘則是星
相家之子。

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8)…四聖諦如實知

※大夢法師:
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8)…四聖諦如實知
4.何謂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
苦滅道跡就是從如實覺知苦聖諦的煩惱苦現起,為解脫此煩惱苦,乃徹底思惟瞭解集起此煩惱苦的原因,是怎樣的因緣引起此煩惱,瞭解後就思惟應如何去滅除此集因緣,令煩惱苦消失,於是如實地生起明分的滅煩惱的正見,正見一起,因我見或邪見所引起的煩惱苦被滅除了,正念護心現前,心正定一心,現前一法解脫,類此從覺知苦到正念護心,正定一心解脫,此道跡即為苦滅道跡;類此苦滅道跡的思惟,就是四聖諦的無漏思惟模式。
  此苦滅道跡最後顯現的就八正道的聖道法。出世
間的八正道是無漏無取的聖道法,是不起煩惱苦,不
起貪瞋癡的聖道法,它是四聖無漏思惟心法的核
,它是佛陀之前的古仙人道跡道徑,八正道是西方極
樂世界,一切佛淨土的八功德水,它是佛陀為一大因
37道品的核心。四聖諦無漏思惟心法的終極目的
,就如是經由知斷修證的應作已作,如實地實踐此出
世間的八正道聖道法。

苦滅聖諦如實知(7)…四聖諦如實知

※ 大夢法師:如實知苦滅聖諦(7)…四聖諦如實知
3.何謂苦滅聖諦如實知? 若不如實知苦聖諦,就一定不如實知苦集聖諦;不 如實知苦集聖諦,就一定不如實知苦滅聖諦。但若已 知苦集聖諦者,雖已知應斷此集因緣的源頭:無明與 有愛,卻不知何謂無明,若不知何謂無明,就不知如 何斷此無明,故要如實知此苦滅聖諦須分兩階段來如 實知此滅聖諦,首先已知貪瞋癡集的因緣中計我、見 我,故引起生老病死、憂悲惱苦聚集,若能於五陰不 計我,不見我,真能如此,就能於現法中不起貪瞋癡 ,貪瞋癡滅則憂悲惱苦聚集滅,此時就現法中的集因 緣滅,煩惱苦滅,是為現法的苦滅聖諦如實知,此為 第一階段。
   苦滅聖諦的第二階段,實為第一階段的持續精進而 言,也可說是第一階段為近期目標,第二階段為遠期 目標,此遠期目標就是永破無明而生明,生明究竟解 脫,證得涅槃的寂滅,所以滅聖諦的修持,當得持續 第一階段的如實覺知苦聖諦與集聖諦之止息,再於止 息集因緣的如實體會中,淨修上道,生起滅除此集因 緣的正見、正思惟,於此正思惟中,生起出世間的正 見,正見生,當下無明的我見、邪見滅,如是如此善 護念此心,以正念護心,念念轉向善趣,念念更轉向 涅槃寂滅,離貪瞋癡苦,正向寂滅樂精進。 要如實知苦滅聖諦,尚得如實了知十二緣起法的緣 緣滅道跡,了知此緣緣滅道跡,當亦如實了知其緣緣 集道跡,緣緣集道跡就是憂悲惱苦聚集之流轉門,緣 緣滅道跡就是憂悲惱苦聚集滅的還滅門,此二緣緣集 滅道跡恰與苦集聖諦、苦滅聖諦的因緣集滅相應,是 以十二緣起法即以此二緣緣集滅道跡貫穿整個四聖諦 ,在苦滅聖諦的滅除現前的集煩惱中,生起滅除我見 所衍生煩惱的正思惟、正見,實踐出八正道的滅道跡 ,如是必如實知此滅滅聖諦。 所以為如實知苦滅聖諦的真實義,除了當知有種種 集苦煩惱因緣,以及當知其所以然外,當知如何生起 苦滅聖諦的正思惟,於此對無明、有愛此集因緣的正 思惟,於此正思惟生起明分的正見,換言之,就是對 21項無明法的正思惟,並來到如實知,此如實知就是 正見,此正見的生起,就能使集煩惱的我見、邪見消 彌無蹤,正見生起就是無明而明的生起,我識就無所 依住,世間乃無所執取,於世間無所執取,善得心解 脫、慧解脫,現法智證涅槃寂滅。 佛陀為為使五濁惡世眾生究竟解脫,成等正覺,為 此一大因緣出世說四聖諦,說諸佛淨土的37道品,是 以如實知苦滅聖諦的終極目標,乃在究竟解脫,寂滅 涅槃。
    佛陀說法四聖諦三轉法輪,就在闡明此四聖諦 之應證寂滅涅槃,並說明三轉十二行無上菩提的三要 ,經由三要的應知、應斷、應證、應修的如實已作, 實踐出世間的八正道的聖道法,完成如實知滅聖諦生 明解脫寂滅涅槃的滅法。
   ○1.苦滅聖諦的真實義: 在法集滅道的四大主題中,於人世間是以苦法為 主軸,以菩提智生明證涅槃為終極目標,苦集聖諦 就在瞭解苦煩惱集起集成的緣故為何,相對的,苦 滅聖諦就在說明苦煩惱滅法的真諦,只要滅除集起 煩惱苦的因緣,煩惱苦自然消除,說人生惱苦是可 滅除的,但更重要的是以菩提智生明解脫,寂滅涅 槃的目標,這是苦滅聖諦的真諦。 乃於此滅聖諦起明分想的正見、正思惟,來斷除 十二緣起的因緣相續,更以五種正觀,即以無常觀 、生滅觀、無欲觀、滅觀、捨觀等隨順正觀,不令 生起愛染或斷除已生的愛染,而能先滅除現前一法 的苦受煩惱,再以證得涅槃解脫為終極目標。
    ○2.十二緣起的緣緣滅道跡: 前面苦集道跡在說明諸法為何有漏有取,追究此 諸法的問題、障礙、病變、不良品質生起的原因, 而這樣生起煩惱苦的原因,它有它的因緣過程,這 個過程就叫作苦集道跡,這是集法的道跡。同樣的 ,苦滅道跡就是滅法的道跡,故此滅道跡就是循著 此苦集道跡而還滅,還滅就是苦滅,就是十二緣起 法則的此滅故彼滅之緣滅法則。 故苦滅道跡就是十二緣起的緣緣滅道跡,此一滅 道跡也以無明為源頭,所謂無明滅則身口意行滅, 行滅則身口意行認知的識滅,識滅則名色五陰相應 滅,名色滅則向外攀緣的六入處滅,六入處滅則六 觸所觸滅,觸滅則愛憎滅,愛滅則有所執取滅,取 滅則身口意業有滅,有滅則未來有生滅,生滅則老 病死滅,憂悲惱苦聚集滅,此一道跡的緣緣滅法關 係,就是苦法的緣緣滅道跡,此正是尋找滅苦下手 處的道跡。
   ○3.21項無明的如實知: ⊙善法、不善法:能解決煩惱苦,覺悟生命真理的皆 屬善法,如37道品;反之則為不善法,譬如五蓋惡 法、十不善法。此屬擇法精進的思惟。 ⊙前際、後際:五陰心行自心相的前後際昇降變化, 以及如實知當下的自心相。 ⊙內、外:屬心識範圍的都屬內法,如思惟、意識、 五陰自心相;屬心識外的都屬外法,如一切外境相 、善惡知識;身行相則界於內外法之間,視相對的 對象而分別之,相對於心識則為外法,相對於六塵 外境相則為內法。 ⊙業報:業是無明癡求愛欲所造作的身口意行;報是 報應,善業有善報,惡業有惡報。 ⊙佛法僧:如來應證已證的等正覺者是名佛;法是佛 陀所教授的現見法、如實法、正觀法、正覺法;僧 是隨法行的出家者,修清淨梵行者。 ⊙苦集滅道:四聖諦的法、集、滅、道,是一切佛法 的四大主題。而諸法中以苦法為必修,以菩提等正 覺的道法為一切修法的主軸。 ⊙因所起法:諸法之所生起皆有因有緣,非不因緣, 尤其是緣生法就是因緣法的動態現起。因緣法就是 緣生法的靜態的因緣關係。這就是因所起法。 ⊙有罪、無罪:罪者是一種被禁止或不被認可的行為 ,在宗教上則指任何不道德的、可恥的、有害的思 想、言論、或行為而言,在佛教特別是白法與黑法 之別,白法是不殺生,不偷盜等不犯五戒十不善業 ,乃至正見等,這是無罪業,不會墮入三惡道的無 罪數類;反之犯五戒十不善業,乃至邪見者,是為 黑法、黑數類,會墮入三惡道的有罪數類,這是有 罪業。 ⊙下法、上法:下劣說、下劣見、下劣想、下劣思、 下所作、下施設等,不起身正心正之正事,不樂正 法皆屬卑微下劣之法,如五蓋是下法,不善聚法; 上勝說、上勝見、上勝思、勝所作、勝施設等,起 正事,善於正法者,皆屬上等殊勝之法如七菩提分 法、四聖諦等能得心慧解脫,上士之法。 ⊙染污、不染污:有貪欲心、瞋恚心、癡害心者皆屬 染污心;無貪欲心、無瞋恚心、無癡害心者,皆屬 不污染心。 ⊙分別、不分別:分別者,乃以菩提智分別善法、不 善法,分別八正道、八邪道,分別辨明諸法無常苦 空無我的本質,此分別不是比較計較有執取的分別 ;不分別者,乃指平等捨心住,此是涅槃智、等正 覺智,等一切時空皆是如此的真理,不分別並非無 分別,而是皆是如此,必然如是,平等一致,何須 分別,故稱不分別,換言之,不分別的是它的總相 法說總說,分別的是它的個相義說別說,譬如:十 二緣起法,因緣法是總說法則說,緣生法是別說個 相說。 ⊙緣起、非緣起:緣起說明諸法皆是因緣所生,故有 隨順著因緣集滅而有生住異滅的變化,此屬有為法 ;而非緣起者,乃無因緣變化,無緣起緣滅之說者 ,此是不生不滅之法,不受後有的阿羅漢果,即是 此非緣起者,此屬無為法。 ⊙習近、不習近:習近者習性相近,習性相同者會與 同習性者接近,如殺生者常與殺生界相接近,相處 在一起;不習近者乃不要習性相同而就相近,應知 親近善知識,不應親近惡知識,是為不習近。 ⊙卑法、勝法:卑法是卑微自礙之法,乃下劣之法, 不能捨離一切有餘之法,反使慧力贏弱之法者;勝 法是殊勝之法,凡是能捨離一切有餘之法,不令苦 因緣相續,或餘陰相續者,令愛盡無欲滅盡涅槃者 ,皆是殊勝之法。 ⊙五受陰之無常苦無我:色受想行識等五受陰,它們 是無常磨滅法,無常故苦法,苦故無我法,凡夫常 反其道而行,故於五陰執常、計有我,終不離憂悲 惱苦。 ⊙五陰空:色受想行識等五陰,隨緣起而起,隨緣滅 而滅,一切法終歸於滅,不能恆久存在,是名為空 。 ⊙五陰之法集滅道:譬如:受陰是六受身,觸集是受 集,觸滅是受滅,道是八正道。 ⊙五陰七處善觀:譬如:受陰是六受身,觸集是受集 ,觸滅是受滅,道是八正道,緣六受生喜樂是受味 ,若受無常苦變易法,則為受患,於受調伏欲貪、 斷欲貪、超越欲貪,是名受離。如是知,如是見者 ,於受生厭離,離欲,不起諸漏,心得解脫。 ⊙六入處無常無我:眼耳鼻舌身識等六入處,六根六 塵六識者,皆無常磨滅法,無常故無我法。 ⊙六入處空:六根六塵六識者,皆無常磨滅法,終歸 於滅,滅則空寂,我及我所空。 ⊙六入處之法集滅道:眼耳鼻舌身意是六入處,名色 集是六入處集,名色滅是六入處滅,其滅道跡是八 正道。 ⊙六入處觸受七處善觀: 六根對六塵生六識,根塵識和合觸生,觸因緣而 生受,受有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等; 觸集是受集;觸滅是受滅; 若於受愛樂、讚歎、染著、堅住,是名為 受集道跡; 若於受不愛樂、讚歎、染著、堅住,是名 受滅道跡; 若受因緣生樂喜,是名受味; 若受無常變易法,是名受患; 若於受斷欲貪,越欲貪,是名受離。
    ○4.主要的四種正思惟: 在佛陀的教導裡,無漏無取的正思惟,主要的正 思惟有四種,一是四聖諦的無漏思惟,一是緣緣集 滅道跡的因緣集滅觀的思惟,一是六明分想的思惟 ,一是擇法精進菩提的思惟。
 a.四聖諦的無漏思惟… 這就是苦滅道跡的思惟,也就是說此處的無漏並 非一開始就不會引起煩惱的無漏,而是修行者的覺 性覺力,如實的覺知到有漏煩惱的緣因生起,然後 就起明分的正見,來滅除有漏煩惱的緣因,止息身 心的煩擾,恢復清淨的心性心境,這樣的思惟模式 ,就是一種從有漏轉變成無漏的思惟方式。
 b.緣緣集滅道跡的因緣集滅觀的思惟… 這就是因緣集滅法的思惟,是佛陀覺悟證道後講 出的緣起自然法則的真理,這個真理正是今日科技 實證與開發的準則,而在修行的領域裡,五受陰心 行的集苦與苦滅的兩條道跡,就是緣於十二緣起法 的因緣集滅的道跡,而這十二緣起的因緣相依的法 住關係,乃三世皆然不變的真理,這樣的如實觀所 生起的解脫知見,就叫作法住智,也是一種斷知煩 惱因的智慧,故此種思惟模式也是一種無漏思惟的 方式,而與四聖諦的集諦滅諦相呼應。
 c.六明分想的正思惟… 六明分想就是諸行無常想、無常故苦想、苦故無 我想、正觀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死想等,這 樣正思惟的印證,來自五受陰心行自心相的如實觀 ,這六明分想的內容是一種如實法的內涵,如實的 覺知無明習性的崛起,如實的覺知諸法的本質,如 實的止息淨化宿業,不再造新業,這就是六明分想 從五陰四食如實觀其本質的主要作用,而從無常想 生起集滅觀、無欲觀、滅觀、捨觀等,成就止息身 心,淨化身心的目的。
d.擇法精進菩提的正思惟… 這是善法、不善法的思惟,修行如逆水行舟,不 進則退,但要上進深入必循善法而修,因善法就是 能增長智慧,照明此心,解決煩惱,斷除無明習性 的道法,擇法菩提的思惟,正是此種菩提正覺的覺 悟所產生的思惟方式,也因此對使慧力贏弱的不善 法,對使道力退失不能轉趣涅槃的不善法,必須也 要如實的瞭解,所以當此不善法自內心生起時,馬 上就能即行覺知,立即進入四正斷的思惟修,這樣 的思惟修,方能斷除不善法,增益進道善法,產生 正覺解脫的菩提智,開啟究竟解脫的等覺,所以擇 法精進的思惟就譬如要先有法住智,再經四聖諦如 實自覺智的實修再實修,後方能生起涅槃智,類此 法法轉趣涅槃的精進,就是所謂的擇法精進的思惟 。
    ○5.苦滅聖諦明分正見的生起: 要滅除煩惱苦集的因緣,要成就破除無明究竟解 脫的寂滅智慧,要證得決定成就的菩提正覺,必須 先經由上述的四大正思惟,生起破除無明的明分正 知見,這是佛陀所教導的正知見,也就是要先如實 知前面所述的21項無明法,由此建立起出世間八正 道的正知見,其中最主要的正知見有約如下述數種 :

 a.先知法住,後知涅槃的正知見… 先知法住的正知見,就是佛陀在世所教導的第一 正知見,此正見即雜阿含301經說於中道的緣起法 則之正見,所謂的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 無明而行,緣行而有識,…,緣生而有老病死、憂 悲惱苦,乃至純大苦聚集;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 滅,謂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生滅故老 病死、憂悲惱苦滅,乃至於純大苦聚集滅。而這是 兩條憂悲惱苦集滅的學道跡,說明十二緣起法則法 法相依相緣的法住法位的關係,這些法住法位集起 滅去的關係,如實知十二緣起這種法住關係,就會 生起法住智,這就是先知法住的意涵。這就是佛陀 在世所教導緣起法則的第一正見。

 b.正思惟於四聖諦的正見… 雜阿含443經佛陀所說:我本未聞法時,得正思 惟於苦聖諦,此正見已生,得正思惟於此苦集聖諦 、此苦滅聖諦、此苦滅道跡聖諦,正見已生。這就 是四聖諦的正見,是佛陀開始轉法輪的第一正知見 ,於法則相應於緣起法則的正知見,這也是四聖諦 法集滅道無漏思惟產生的正知見。 四聖諦轉法輪經的第一轉,就是要如實知何謂苦 聖諦?何謂苦集聖諦?何謂苦滅聖諦?何謂滅道跡 聖諦?此第一轉就是要建立起四聖諦的正見,令真 正要學習佛陀在世所傳正法的佛弟子,了知一切佛 法不出法集滅道四大主題,諸法中又以人世間的苦 法為必修,以生起菩提正覺來究竟解脫、究竟覺悟 、究竟梵行為核心為主軸的道法。

 c.有明的五陰正見… 於五受陰無常如實知,是磨滅法,是生滅法如實 知;於此五受陰法、集、滅、滅道跡如實知,這就 是於五受陰如實知見,明察,覺悟,開慧,無間等 現證,成就此法就叫作有明的正見。又於此一切的 五受陰,不論是過去或未來、或現在,或內、或外 ,或麤、或細,或好、或醜,或遠、或近,彼一切 皆非我、非我所,如是見者,是為正見。如是如實 知五受陰是無常、苦、空、非我、非我所,是為正 見;如實知五受陰的法集滅道,如實知五受陰的法 、集、滅、道、味、患、離等,是為五陰的正見。 明分的六入處正見:於六入處、六識、六塵、六 觸等皆無常,是生滅法,是空,且於一切六入處不 論是過去、或未來、或現在、或內、或外,或麤、 或細,或好、或醜,或遠、或近,彼一切皆非我、 非我所,如是見者,如實知,明察,覺悟,開慧, 無間等現證,成就此法就叫作有明的正見。同樣的 ,六入處與其觸受的法集滅道、味、患、離亦如實 知,這就是六入處如實知的正見。
 d.聖法印清淨知見… 此是於空三昧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以及 我、我所空,心意識因緣亦是空、無常,這就是聖 法印知見清淨。 於五受陰是無常、磨滅、離欲法,如是觀察五陰 無常、磨滅、不堅固、變易法、心樂清淨解脫,是 名為空,如是觀為空三昧的正知見。 於色聲香味觸法等六相,如實觀其色相斷,觀其 聲香味觸法相斷,正思惟其無相三昧,此是離慢知 見必斷六塵相的正知見。 於貪欲相、瞋恚相、癡相等,如實觀其貪瞋癡相 斷,正思惟其無所有三昧,此是離慢知見清淨必斷 貪瞋癡相的正知見。 此三三昧皆由不計我及我所而入,我及我所則由 六根對六塵時計是我,是我所,也就是於眼見色, 或耳聞聲,鼻嗅香,舌嚐味,身觸覺,意識法塵等 現前一法中,生起我、我所有的計度,故於五陰執 著於常恆不變的期盼,於色聲香味觸法相執取,生 起無明的貪瞋癡相,如是正思惟三三昧能得離慢知 見清淨的正知見。 此心意識變易不休,有因有緣才會生此心意識, 今此心意識變易不休是為無常,其因與緣生此心意 識亦皆為無常生滅法。而所謂無常者,是生住異滅 法,是有為造作行,生則從緣起而生,滅則從緣滅 而滅,所以無常變易是有過患法,無常說終歸於滅 故是滅法,無常想而不起執著故是離欲法,無常觀 是因緣集滅法故為五受陰斷知法。257.58.80經
 
 ○6.生明解脫、寂滅涅槃… 此是苦滅聖諦所要得證的最終目標,於前面所述 21項無明項目如實知就生起正見,此如實知見明察 、覺悟、開慧、無間等現證,成就此法就稱為無明 生明,能解脫於煩惱苦,能永斷貪瞋癡,慢無間等 ,究竟苦邊,寂滅一切有餘,得證寂滅涅槃。

2016年12月3日 星期六

四聖諦如實知(6)…苦集滅道如實知

※大夢法師:四聖諦如實知(6)…苦集滅道如實知
2.何謂苦集聖諦如實知?
苦集聖諦乃前面如實知苦聖諦,雖知苦皆從五受陰
心行運轉而出,卻不能真實了知何因何緣有此心行運
轉,所以苦集聖諦的如實知,就是要如實知集起、生
成、轉變成煩惱苦的因緣真相為何;或於諸法本義如
實知,此心意識的識住,起心,作意,動念,成識的
心行運轉過程,何以會集起煩惱苦或諸欲惡不善法?
  要如實知苦集聖諦,首先得了知煩惱苦既然從五受
陰出,就從五受陰作如實觀,就會如實知見在五受陰
中計有我,見我,生起我見、繫著、使、心結縛而起
貪欲苦因。但如何在五受陰中見我呢?原來五受陰識
住認知的資料,都從六根對六塵的接觸而來,所謂眼
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此六觸入所觸
,自嬰兒時期開始,就對六塵計我,計我所有,隨著
日子累積越來越多的我所有,就會開始在五受陰見我
,計有我,六觸所觸生諸受,樂受則生貪欲,苦受則
生瞋恚,不苦不樂受則生不知不明,貪瞋甚則生害心
,不信善有善報,不信惡有惡報,故如是真實作觀,
能如實知苦集聖諦的道理。
  若能如實知此憂悲惱苦的人生,來自六入處集,依
於對十二緣起法的進一步瞭解,如實知六入處集是名
色貪瞋癡集,名色集是識集,識集是行集,行集是因
無明集,如實循著十二緣起法的緣緣集道跡,原來苦
集聖諦的源頭,來自無明的覆蓋此心,此無明心於五
受陰計有我,對此五欲世間生起喜貪愛欲的識住,起
貪瞋癡心,作貪瞋癡害意,動貪瞋癡念受想行,成為
另一波增有愛的營養分,至此,當如實知原
來無明與有愛是苦集聖諦的源頭。
  於諸法的法集聖諦而言,諸苦受的主要因緣有三:
覺因、觸因緣、欲因緣其中以欲因緣為五受陰引
起憂悲惱苦最主要原因,個人私欲為五受陰之根本,
故於諸法計我,於此諸法起當來有愛、喜貪、樂著,
是為一切法之如是四食之集,於四食起喜貪愛
欲,識住增長,攀緣入於名色,入名色故諸行增長,
諸行增長故當來有增長。當來有增長故生老病死、憂
悲惱苦集,純大苦聚集。此欲因緣集之源頭仍是來自
無明、有愛,如是於陰、界、處、十二緣起、三漏等
諸法中計有我,此是為法集聖諦如實知。
  所以為如實知苦集聖諦的真實義,當知有種種集因
緣,次當瞭解此集法乃於諸因緣中計有我,見我,生
起貪欲,而這一切皆來自無明與有愛。有愛,業有
有餘之愛染;有餘,一切業有之餘留於此心意識中
業有,一切善、惡身口意行之蓄積儲餘,種下當
來有下一期輪迴六道的種子業因;當來有,眼前現
世或未來的業報之有。如是如實知此苦集聖諦,於諸
世間產生樂受時無欲貪,苦受時無瞋,不苦不樂受無
癡,依無欲向於捨,為精進於無欲當斷無明有愛
1.苦集聖諦煩惱苦受的集起形成有關的真實法義,
聖諦者賢聖的實證法義,有關苦法如何集起的真實
深義,就是苦集聖諦。
2.心意識的念動過程如下
意觸識住→起心→作意→動念→成識→識住意觸
六根對眼前六塵現前的一法意觸即結合當下眼
耳鼻舌身之五觸,特別是眼觸人物與耳觸聲音,當
下即與意觸自然結合,意觸的某種識住的感覺,即
於五觸的當下,以意觸的意識知道那種感覺,這種
意觸的感覺就是一種識住認知的感覺,譬如:用手
摸觸到冰塊的當下,那種冰涼的初感覺就是識住認
知的感覺;或出外不久突然意觸想起家裡的瓦斯開
關不知是否有關起來?這個瓦斯關否的念想就是意
觸的識住,有意觸的認知方能知道要如何去起心回
應。
有意觸識住的認知,就會很直接開始起心反應,
起心反應有三種主要的反,所謂觸集是受集
,觸集是,觸集是,此三種集法會隨實際
現前一法而相應現起,譬如:有人用香菸點燃的煙
頭碰觸吾人的手掌,吾人在燙燒的識住感覺當下手
會有何反應?在如實的觀察中,顯然就觸集是行
,手當下很直接很本能地縮回來,苦受的反應已
在識住很快地過去,也不必經過想的過程,這就是
觸集是行集的過程,但就起心作意動念的過程而言
,一定有欲將手縮回的起心,縮回的作意是一種本
能的直覺,沒有想的成分,此乃就起心的部分而
言。
作意的部分就是起心方向內容的意向,起心與
作意幾乎是同步的,可見其轉動之快,迅雷不及掩
耳,其差別在起心是指心動的剎那,如小石落擊水
面的剎那,作意是起什麼樣的心的意象,如起瞋恚
心動,幾乎同步即作瞋恚意覺起,有此瞋恚覺的意
象,後面的隨著動念而到。
念是隨作意而起心是心開始動的剎那
念是念行為發起的時侯,這些念頭包括情緒感受
的現起,譬如怒火情緒的現於顏面、語言、胸間的
明顯感覺;也包括直接本能反射的行為,如前述煙
頭燙手的自動縮回;或主觀直接的念想想法的現起
,這就是我見現起的最佳時機,換言之,就是觸集
是受集,是想集,是行集的現起,這就動念的時刻
成識就是成為一種認,若是初經驗的人事物,
就是新認識新認知;若是已經驗的人事物,也會因
名色的體驗不同,產生新的認知,或更加深刻的認
定不疑。成識後會成為將來同類意觸時的識住的認
知,這就是經驗的體會,但在正觀禪修的過程中,
禪修者必須清楚明白的體會,認知有正有邪,認知
的如實性,不可把錯誤的認知當成是正確事實的認
知,故在禪修中必須先建立起禪修的正見,尤其是
五受陰如何計我生起的瞭解,以及在禪修中五陰如
何為五蓋所纏?如是將來在十二緣起的現觀,或四
聖諦的現觀,方能如實的現證其法住法次關係。
,起心,作意,動念,成的過程,好
似鑽木起火的譬喻:鑽木旋轉到溫度開始升高時,
即是識住的階段;木頭溫度升高到起白煙了,此是
起心的階段;木頭鑽處的白煙轉變成火苗的現起,
這是作意的階段;火苗增大為火焰,此是動念時刻
;對溫度高火焰熾盛的認知,這成識的階段
特別注意,起心是相對於意觸識住的感覺而生起的
,這個感覺可是身識的感覺,可能是人事物的憶想
等。
3.苦集道跡:
前面的苦聖諦,在說明什麼是苦?這個人生的苦
,就是講諸法的有漏有取的煩惱,說諸法的問題、
障礙、病變、不良品質等;苦集聖諦就是在說明煩
惱苦的為何生起的原因,說明諸法為何有漏有取,
追究諸法的問題、障礙、病變、不良品質生起的原
因,而這樣生起煩惱苦的原因,它有它的因緣過程
,這個過程就叫作苦集道跡。
最重要的苦集道跡就是十二緣起的緣緣集道跡,
此一集道跡以無明為源頭,所謂無明集則身口意行
集,行集則身口意行認知的識集,識集則名色五陰
相應集,名色集則向外攀緣的六入處集,六入處集
則六觸所觸集,觸集則愛憎集,愛集則有所執取集
,取集則身口意業有集,有集則未來有生集,生集
則老病死集,憂悲惱苦聚集成,此一道跡的緣緣集
法關係,就是苦法的緣緣集道跡。也正是尋找滅苦
下手處的道跡。
4.苦集聖諦的主要集起因緣
雜阿含481佛陀的教導:諸有眾生生起煩惱都
是有因有緣的,不是沒有因緣的,最主要的因緣有
欲因緣、觸因緣、覺因緣等三大類。
因緣就以個人的自我慾望為基礎,它所生起
的因緣而現起苦受煩惱的,所謂欲求不得苦,就是
此種欲因緣生苦受。
觸因緣生苦受,就是六根接觸六塵時生起的苦受
煩惱,於六觸入處現前一法生起受想思之受集,這
樣的煩惱因緣就稱為觸因緣,此是人生的突然遭遇
,不可預知的因緣,或自他因緣不清的觸因緣生受
覺因緣生煩惱:此覺非一般覺受的意義,此覺因
緣乃覺想之意,說明吾人對人事物的心態觀點,這
種因緣所生起的苦受煩惱,有時只是一種感覺而已
,但它就是改變了吾人對那人事物的對待態度,這
就覺因緣。
以上三大因緣生煩惱,皆來自無明與有愛之結,
而役使於心。
5.無明與有愛
雜阿含750說明:諸惡不善法生起,一切皆以
無明為根本,無明而集,無明而生,無明而起,而
無明者有於善法、不善法不如實知,有於罪
、無罪,於下法、上法,於染污、不染污,於分別
、不分別,於緣起、非緣起不如實知者。若諸善法
生,一切皆以明為根本,明集,明生,明起。明於
善、不善法如實知,於有罪、無罪,於親近、不親
近,於卑法、勝法,於穢污、白淨,於分別、無分
別,於緣起、非緣起,悉如實知,如實知者,是則
正見。
不如實知五受陰之無常苦無我,不如實知五陰空
,不如實知五陰之法集滅道,不如實知五陰七處善
觀者,是為無明。
於六入處無常無我不如實知,不如實知六入處空
,不如實知六入處之法集滅道,不如實知六入處觸
受七處善觀者,是為無明。
無明則不生正見,生邪見,生起不正思惟,為何
生不正思惟,因不如實知21項法,故當眼緣色生
起不正思惟,生起愛欲,造作愛欲之業,是為
是以於苦集聖諦的如實觀中,應知集法的因
緣源頭,確實來自無明與有愛之結,此是苦集聖諦
應知應斷之深義。參閱251.256.298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