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綜論三十七道品前言…內涵淵源

【前 言】 綜論三十七道品 一. 三十七道品內涵: 37 道品涵蓋七大類道法,包括 四念處 、 四正斷 、 四神足 、 五根 、 五力 、 七菩提分 、 八聖道 等七類道 法,有包含之道品共 37 道品,每一類道法都有其各 自獨立的修持道法體系,...

2016年7月17日 星期日

受念處修安那般那念:

⊙受念處修安那般那念:
覺知喜;覺知樂;覺知心行;
覺知心行息入息,於覺知心行息入息善學,覺知心行息出息,於覺知心行息出息善學。
覺知喜;覺知樂;覺知心行;
此是受念處安那般那修習的1~3階:如實覺知歡喜的現起;如實覺知安樂的現起;如實覺知五陰心行自心相的現起。
受念處安那般那念修習第一階…覺知喜:
受念處的安那般那念修習,是承繼身念處安那般那
念修習的第四階而來的,而此身念處第四階的止息一
切身行,如同七菩提分的擇法精進覺分,依於善法精
進修持,離諸食想的束縛,放鬆身心,生起喜覺分的
菩提覺悟;也如同初禪的離欲生喜樂一樣,在身念處
第三階如實覺知四大十六行相修習時,必須具有相當
程度的專注力,長久的專注是會引起注意力的疲勞,
因專注內含有一種精神繃緊的現象,才能專心集中精
神在一所緣上,故要從身念處第三階進入第四階的止
息一切身行,就是要從長時覺知身行的緊張放鬆下來
,安靜下來,一旦真正使大腦放鬆安靜下來,大腦某
腺體就會釋放出β腦內咖啡因、多巴胺等內激素物質
,令人生起愉悅歡樂的覺受,這是一種身心同感喜悅
、歡喜的覺受,是屬於受念處的情緒感受反應,修習
者此時能如實覺知到這種喜悅歡喜,是為受念處安那
般那念修習的第一階。

受念處安那般那念修習第二階…覺知樂:
  前面覺知喜的道理,吾人已知是由覺知一切身覺身
行的精神專注緊繃中,使精神之源的大腦的緊張放鬆
下來所產生的喜樂。事實上,吾人的日常生活就一直
處於這樣緊張的狀況,此時透過靜坐鬆弛自律神經緊
張的作用,使身心獲得真正的修習,如同充電一般,
一方面恢復精神緊張的疲勞,一方面獲取更多生命生
機的能量,使明日有一個精神煥發的自己,那是一個
充滿喜悅的自己,這就是出息、入息善學的地方。
  受念處第一階是覺知喜,第二階就是覺知樂,歡喜
的覺知與安樂的覺知有何不同?喜的覺知有大喜、小
喜的差異,大喜會遍滿全身,滿心歡喜,歡笑不支,
那是種心情波動極興奮的狀態;小喜也是歡欣喜悅,
它的心情波動興奮就小多了,但仍是一種波動起伏的
興奮,仍是一種好不容易完成目標的歡喜。
  但受念處第二階的覺知樂,它也是一種喜樂,也是
承繼第一階的歡欣喜悅而來的,除非那種令人喜悅的
內激素不斷的分泌外,這種歡喜的覺受仍是有為法,
是生滅無常法,歡喜的興奮度終會轉弱的,尤其對因
緣集滅法的法眼已開者,心情波動的興奮代表著此心
的不能自已,此心容易落入失去正念護心的偏差中,
故此修習者會從喜的興奮冷卻下來,只安住在愉快舒
暢的安樂中,而如實覺知到此種安樂,保持正念正智
受念處安那般那念修習第三階覺知心行
前面身念處的身行,有人誤解為身口意的身行,這
是受名相表面意義的影響所致,若根據身口意行去解
釋身行的止息,就會直覺以八正道的正業相對於邪業
來解釋,但重點是這樣的思惟修,是安那般那念16
階運用在動態性的禪修中,也就是吾人前面第五項細
說四念處的四聖諦無漏思惟修法,而此處是安那般那
念坐禪,是屬靜態性靜坐的禪修,動態性禪修是應用
於日常生活行住坐臥中,靜態靜坐的禪修是在攝心入
定靜中修習,要先放下動態生活中的人事物,方得以
入於靜定的,這是吾人所應該理解的,是以身念處第
三、第四階的所謂一切身行、身覺,是指色身四界行
相與呼吸身行相而言。
而受念處第三階的所謂的心行,大概有三種說法,
一是五受陰心行運轉所現的自心相,其中苦受的自心
相,也就是五受陰熾盛苦的自心相,包括憤怒、憂愁
、急躁、悲傷、鬱悶、焦慮、嫉妒、不滿、懊惱、計
較、爭執、癖性、壓抑、怨憎、虛偽等覺受的自心相
,皆是屬於苦受煩惱的心行,這也是苦聖諦的苦法皆
從五受陰出的緣故。
  其二是行陰涵蓋其它四陰的為作現行,如色受陰觸
閡相的為作現行,想陰諸想相的為作現行,受受陰諸
覺相的為作現行,識受陰別知相的為作現行等皆是心
行。
  其三是四識住的心行,如色識住是識緣色住,當對
彼色的某種認知,就生起愛憎好惡的某種感覺感受;
受識住是識緣受住,當對彼受的某種認知,就會根據
所認知去建立某種覺受的反應;想識住是識緣想住,
當對彼某想法的某種認知,就會根據所認知去深化或
改變彼想法;行識住是識緣行住,當對彼身口意行的
某種認知,就會根據所認知的經驗去改變它的身口意
行為。這些由識的認知所改變的覺受、觀念、行為等
反應,都是心行。
  這就是受念處安那般那念第三階所謂的心行,亦可
總稱為五受陰的種種自心相,所以覺知苦受、樂受,
是心行;起貪瞋癡念也是心行;覺知心解脫也是心行
;覺知身行也是心行;這些五陰種種自心相或心象,
皆是心行,是故四念處的身受心法念處、行處皆可謂
是心行。
  今如實覺知心行,就是要如實地覺知當下現起的五
陰自心相為何?在緊接著前面所起喜樂的覺受心行如
實覺知後,有沒有再起其它的心行自心相?譬如有喜
樂則起貪欲念的心行,起執著不放的心行,起我慢驕
傲的心行,起喜樂就是我之我知我見的心行等;或者
因緣集滅,無常變化,喜樂生起不久又失去了,因此
是否生起懊惱的心行,或生起瞋恚覺受的自心相,或
生起失望的自心相,或興趣索然,無心修習的心行,
類此種種心行,都要如實覺知,這是第三階接續的修
習。
受念處安那般那念修習第四階:
覺知心行息入息,於覺知心行息入息善學,
覺知心行息出息,於覺知心行息出息善學。
  受念處共四階的修習,它們是有次第的,修習完第
三階的如實覺知心行,就必須由如實覺知的階段進入
止息應斷修證的階段,就是這裡所謂:
於入息時,如實覺知心行的止息,
於此止息與入息的相應關係善學。
於出息時,如實覺知心行的止息,
於此止息與出息的相應關係善學。
  此受念處安那般那念修習,就是因前面第三階所起
的種種心行自心相,已經又生起種種負面的情緒感受
,或種種我知我見的無明心行,或貪瞋癡念的心行等
,此身心又落入不平靜,緊張不放鬆的狀態,此時即
使第一、二階已得初禪樂,也必已經退失了,故須又
回到止息這一切心行,止息心海這一波心的動盪不安
,依於身念處第四階放鬆身心的方法止息之;若是牽
涉到我知我見者,則應進入四聖諦無漏思惟修,以出
世間八正道的正知見來端正我知我見,以正念來護心
,以正智來隨護,真正又回到放鬆寧靜的身心狀態,
再修入安那般那念三昧的境界。
  若於情緒感受又起負面感受,起貪欲、瞋恚、癡害
念心行,當依於佛陀安那般那念之教導,再於出入息
中,更深刻如實體會出入息與欲貪渴愛心行相應的關
係,急促短喘的呼吸,能在平靜祥和的情緒中出現嗎
?瞋恚火熱熾盛的愛憎心行,能出現輕鬆細微舒緩的
出入息嗎?這樣如實的覺知某種心行的生起,也如實
覺知到出入息的某種型態,以及整個鼻腔內的身識感
受,然後再進入止息這一切心行的修習,一旦止息恢
復清涼平靜的狀態,也一樣的如實覺知心行的止息,
而於此平靜清涼的心境中,又復如實體會出入息是否
也跟著回復清虛舒暢細微,沒有鬱悶,沒有粗重,沒
有急促,身心安住,甚至又得輕安喜悅?
  一如在五欲世間之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於此
坐禪當下的身心世界,不是不會起苦受的,也不是不
會起樂受的,只是當學樂無起苦無起瞋恚欲,
若能無貪無瞋無怨天尤人之害心,乃至苦樂無欲,就
能如實地進入安那般那念三昧的修習;若欲達到此境
界,當依於遠離,遠離五欲之樂的誘惑,遠離五蓋之
惱心;當依於離欲而知無欲,學會樂無欲,苦亦無欲
,不苦不樂無欲;當依於滅盡貪瞋癡而入於寂滅的滅
法,學會無所有三昧的滅法,生起出世間八正道之正
見,乃至於正定;當依向於平等捨,生起捨菩提的覺
悟,生起捨菩提的智慧,永斷貪瞋癡相,入無所有三
昧。如是修習受念處第三階,就不會起種種必須止息
的心行,而入於安那般那念三昧,身心安住,不傾不
動,也許就進入二禪定生喜樂,乃至於三禪無喜安樂
住,並如實覺知與一切出入息相應的關係,這就是修
習安那般那念殊勝之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