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導的三十七道品】
【序文緣起】: 認識原始佛法的特色
◎ 佛陀在世所親傳的所謂原始佛法,跟大乘初期、大
乘後期的所說佛法,同是佛法哪有差別之說,但從華
嚴、天台、禪宗、唯識、般若、密宗、律宗、到淨土
宗等八宗,各宗各派畢竟仍有其特色可言,反觀原始
佛法的特色,在絕大多數學習原始佛法者,印象大都
是模糊朦朧的,有一部份人知道佛陀正法是現見法,
也能說出現見法的六大特色,但不見得能說出怎麼修
持;也有一部份人能說出佛陀正法以四聖諦為核心,
說一切佛法概從法集滅道而出,能明白法集滅道的無
漏思惟是如來慧,瞭解一切佛法都是在闡釋法集滅道
之法,但卻不清楚四聖諦何以為佛法的慧學,當說不
出個所以然來時,對佛陀正法的宣揚流傳,將是一大
如須彌般的障礙阻隔,難怪被擱置近2500年之久,難
怪初期後期大乘有學者如是說:「寧起我見積若須彌
,不以空見起增上慢」的我慢說,直從涅槃下修的教
說,直從本體自性見悟的教說,完全否定了佛陀教導
所說的:「先知法住,後知涅槃」的慧解脫!
⊙ 佛陀的教導,苦集滅道的四聖諦是佛法的慧學,是
五根五力的慧根慧力,四聖諦包括受持時所當知當解
,後當知當斷什麼,後當知當證什麼,後當知當修什
麼怎麼修等聞思修證四大修行的內涵,並由苦集滅道
四階段的無漏思惟,在如實知四聖諦中生起自覺智,
由是生起滅苦解脫的智慧與覺力。
⊙ 整個原始佛法來自雜阿含經,來自佛陀與其眾聲聞
弟子的實修的言行對話錄中,它具有其獨有的體系架
構與法要,也有其獨有的四大特色,再以四聖諦為解
脫的慧學作為基礎棟樑綜合貫穿整個37道品的修持,
由此建立對佛正法的正見,由此展開對四法印(諸行
無常、諸受是苦、諸法無我、寂滅涅槃)的聞思修證
,展開體證四法印的實修旅程,循著佛陀所傳下的學
道跡而精進,以37道品為法洲,以雜阿含經的實修法
義為準則,以正見的智慧為統領,依於遠離,依於無
欲,依於滅,向於捨,念念轉趣涅槃,真實地內觀禪
修,體證此一身心的四法印,終達純一滿淨的清淨涅
槃地。
⊙ 37道品可說是佛陀正法的核心,從37道品,吾人可
瞭解原始佛法是從四念處(身受心法四個念處)發起
修持的,此是第一實修禪觀的學處,也就是說透過無
常觀、生滅觀、因緣觀等真實正觀,真實正觀吾人五
陰身心運轉的自心相,以及身口意行為,不只是法義
理論的理解,更要進一步去如實體證此一身心諸行無
常的大法印,自體證五陰(色受想行識)是無常變異
生滅的本質事實,如是可破除對諸行法的執著,對五
受陰的執取作繭自纏;進而透過因緣觀,現觀四聖諦
及味患離的思惟修,如實的現見現證對五陰的欲貪如
何生起,現證十二緣起的因緣法則,如實正觀體證到
引發人生八大苦的諸受是苦的法印;再透過無欲觀、
滅觀、捨觀等無我觀,如實體證到五陰身心生起的一
切法,真實苦空無我的本質,如是體證到諸法無我的
法印,如是向於捨觀,念念轉趣涅槃,隨法行直至純
一滿淨的清淨心已現、已作、已證。
◎【37道品的體系架構】…原始佛法的認識。
四聖諦是佛陀正法的核心
四聖諦是菩提慧根的種子
十二緣起是四聖諦的主軸
八正道是四聖諦法的精髓
正見是開啟八正道的金鑰
七覺分是修持八正道要徑
四念處是修習七覺分主題
四神足四正斷擇法精進力
諸禪三昧淨信現法離熾然
法住智到涅槃智究竟解脫
離斷滅捨戒定慧正念增上
明解脫成就心慧解脫之道。
◎ 三十七道品正法的十三大特色:
1.現見法、如實法的六大特徵:
.現法:以六根對六塵現前一法而修,即所謂修在當
下,活在當下。
.離熾然:現前煩惱能以如實法滅除止息。
.不待時:此實修法不受時空地點限制,隨時現前一
法方便禪修。
.即此見:即此當下現前一法通達觀察,如實見,如
實觀察。
.正向:如實法的修持目標,正向永斷貪瞋癡的涅槃
境界。
.緣自覺:緣於四聖諦的智慧而自覺知,自覺悟,自
證知。
2.先知法住,後知涅槃:
先知十二緣起各法的法住法位的關係,於緣緣本義
如實知,緣緣集,緣緣滅,緣緣集道跡,緣緣滅道跡
等如實知,如是開啟法住智,先知法住依現見法而如
實修,而後知涅槃,生起涅槃智。
3.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
自覺知自觀照自修持的所依境界為自境界,即自心
相的四念處為自洲;依於法洲而修,37道品修持能成
就戒具足,定具足,慧具足,解脫具足,解脫知見具
足,是為阿含正法的法洲,乃修持正法之所依。
4.以四聖諦的自覺智綜合整個37道品的修持:
若能於苦聖諦如實知,苦集聖諦如實知,苦滅聖諦
如實知,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則於苦集滅道的無漏
思惟心法,將能純熟地運用於日常生活中,如實地去
現見當下的任一法,如實覺知現前任一法。然後,再
入於身心止息的修道滅苦的實修階段,乃至於現前一
法解脫煩惱,如實的完成知苦滅苦四階段的循環,這
樣的實修,配合無漏思惟,自然產生所謂的四聖諦的
自覺智,一種滅苦解脫自覺的智慧。
依於現見法如實知如實見當中,乃依苦集滅道的無
漏思惟產生自覺智,先完成苦諦與集諦此兩階段的如
實覺知其對象的內容內涵,如實觀察其對象的全部生
滅變化過程,尤其是受念處的苦受煩惱;然後繼續止
息滅除煩惱離熾然的滅諦與道諦階段,起明分想的正
見正思惟,實踐八正道,滅除煩惱,正念護心令心定
平和。
5.不怕念起,從聖戒、四念處切入:
佛陀在世所傳的正法律,是以戒為師,是以四念處
為安住身心的下手處,這是佛陀入滅前對弟子的交代
與叮嚀。蓋四念處乃吾人身心的五陰諸心行自心相,
包括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等四大類的念
頭,這四種念頭的真相,直接關乎人生的一切法,心
情、感受、情緒、思慮、想法、命運遭遇等,這四種
念頭就是製造貪瞋癡的地方,但也是清除貪瞋癡的處
所,所以四念處的禪修,是佛陀在世所傳的心要法門
,學佛學法要識得此心,就從這裡下手切入,絕對正
確無誤,七菩提分的念菩提,入此勝念,決定可如意
成就心慧解脫之道。
6.有學道跡可循,精進次第四階段:
佛陀在世所傳的正法,是有道有跡可尋的,例如:
四聖諦苦集滅道是滅苦解脫的道法;七菩提分也是檢
驗修行方向,或過程正確與否的七道步驟;八正道是
學佛學法的八項最主要的項目;四如意足是修行欲成
就的四道必要步驟;五根五力是真發菩提心,五門必
修功課,而以慧力為導,以信力生起成就的信心;四
正斷是止惡揚善的正斷行持法。
從雜阿含經所述的這些行持,吾人可看出學佛學法
,是有精進的階段可循的,大約可分為如下的四精進
階段:
.如實自覺知自心相的階段:
眼見色起可愛或不可愛色,而生不厭離或厭離的
反應階段,如實自覺知此階段之心行或四念處的自
心相。
.四正斷的階段:
斷斷、律儀斷、隨護斷、修斷等精進階段。乃本
厭離而不厭離,不厭離而厭離的階段。也是斷除惡
不善法,生起善法的階段。
.如來無上修根的階段:
厭離不厭離俱捨的階段,不生起私我,可愛不可
愛俱捨的階段,保持在正念正智的階段。
.出世間八聖道的階段:
出世間八正道,如實實踐在日常生活中的八項正
道品,是身心止息的階段,也是生明解脫的階段。
7.內正思惟與覺照之關係:
佛說四入流分,是聞思修證的重要步驟,包括親近
知識,聽聞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等四大步驟。
在佛陀所傳正法中,外法最重要的,就是善知識,而
善知識就是善知三十七道品法要的善知識。而在內法
方面,最重要的就是內正思惟,這是一種就如來所知
所見的正思惟,佛陀所教導的正思惟,常是結合如實
觀察印證的正思惟,其中,最主要的正思惟於法,首
先是四聖諦的無漏思惟心法,再來就是緣起自然法則
的中道思惟,再接著是平等慧如實正觀的思惟,六明
分想的思惟,擇法精進的思惟,對21項無明的正思惟
等。
佛陀教導的正思惟,一定是隨著無間等的如實觀,
以印證所思惟的法,在現實上是否是正確的,這乃是
透過自覺知與觀照的功夫,加以證實所思惟於法的境
界,而此即實修的方式。
8.開發覺性、覺力:
循著佛陀所教導的學道跡修學,以正思惟,如實觀
察,如實覺知的修行方式,住四念處,修習七菩提分
,經由擇法精進的思惟,觀察,覺知而證知,所覺知
的心象,由粗入細微,由淺而入於深,由身念處直入
心念處的解脫微妙心相,這種種自心相的覺知,不論
是正面的,或是負面的,或是清淨的境界,或是染污
的境界,或是善法,或是惡不善法,都能覺照的很清
楚,這就是覺性的能力,覺性覺力即是如此逐漸開發
出來的。
9.開啟覺悟的解脫智慧:
從四聖諦是一切佛法的慧學開始,以現見法修習四
念處,培養如實正觀的平等慧,培養擇法精進的智慧
,開啟法性自爾的法住智,成就等正覺的大智慧,令
此心開啟住平等捨的行捨智,如是七菩提分修習如意
滿足,開啟覺悟的解脫智慧。
10.直接調心、修心的效果:
禪定三階段的運心,從攝心入靜,到三昧一心的能
力,直到完全寂靜的寂滅一心,這是修諸禪定時,整
個心境的調伏修行的境界。
三依一捨的修證原則,學佛學法入於三解脫界,無
論是動態四念處的日常修持,或是靜態四念處的禪定
淨心的修學,尤其是安那般那念修學四念處的內外觀
禪法,更是一切諸禪三昧的基本禪法,經由此安般念
禪修法,可入於四禪八定,可以開發神明潛能,可入
於無量心三昧習,可證知聖賢大士的果位,這些都是
調心、修心的效果。這樣的修持四念處,皆是由禪修
內觀自心相開始,它的直接效益就是,覺知的覺力愈
來愈強,等正覺的覺悟所開啟的覺性也愈強。
11.念力的開發:
念力就是深入四念處細微心象的能力,念力也是使
念境如實顯現的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都是由四念
處的內觀自心相開始的,靜態方面則由安那般那念坐
禪,來培養念境的如實顯現,故可分成三種主要境界
的成就,一是如實外觀的真實三昧相,一是觀想境的
三昧正受,一是內觀自發的真實三昧相,如是三種念
力與定力結合的開發能力。
念力的成就是由念根所成長,而念根的初學,是由
四念處的禪觀所植,故與深入四念處的起心動念處有
關。
12.三十七道品是上品上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道法:
四念處是人生最重要的四種念頭,這些念頭的取向
將會決定吾人一生的命運,也將影響所有修行者的成
就程度。
四正斷的行持,將決定真正精進的修行,修正惡不
善法行,糾正惡不善法念,增益善法的修行,以數力
修斷斷,以六根律儀修律儀斷,以諸禪修隨護斷,以
四念處修諸斷,成就正念正智,成就煩惱的解脫。
四神足的行持,是修行欲成就的四大步驟,並分別
成就欲定神足的菩提信願,精進定的如意滿足,心定
的精神意志的滿足,思惟定的正確情境,禪定觀照的
如意滿足,如是完成此四大步驟的行持內容,然後,
成就所修法的終極目標。
五根是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等,此五
根是為菩提心根,是必修的五門功課,五根的修學是
學佛學法的必修課程,修學五根此生必不空過無果。
五門功課是四不壞淨、四正斷、四念處、四禪定、
四聖諦等五類四寶,此五門功課乃息息相關的修行課
程,其中,四不壞淨涵蓋後面四種課程;四聖諦的課
程則涵蓋四念處、四正斷的修學;四念處的內觀禪修
,則以四正斷來止息身心的不安寧;四正斷則修於四
念處、四聖諦、四禪定;四禪定則修於安那般那四念
處。
如是五門功課各司其職,而修於四念處,由此行四
正斷於日常生活的現實中,由此行持進入四禪的行持
成就,而以四不壞淨的信力,堅固整個四念處的禪觀
修行,乃至於37道品的修行。
七菩提分,是念菩提、擇法菩提、精進菩提、喜菩
提、樂菩提、定菩提、捨菩提等七道行持過程。
所謂住四念處,修習七菩提的七道行持的反應過程
,也是正確方向的成就過程,故為修學檢驗的七道步
驟。
修習七菩提分的成就滿足,會生起明分解脫,故會
開啟解脫智,開啟等正覺的覺悟,直向涅槃解脫之道
。
八正道者,是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
方便、正念、正定等八種學佛的道品。
世俗的八正道,是轉向善趣而仍有漏的八正道,出
世間的八正道,則是與苦集滅道相應的八種無漏道品
,也是修持三十七道品所要實踐的目標,可得菩提樂
、涅槃樂。
13.三十七道品的實修方式:
從開法眼、法眼淨、隨法行-到破十結,現法般涅
槃。住四念處,以現見法進入四聖諦實修的二大階段
,就現前一法的隨法行,從認知認識法義開始,瞭解
、消化吸收,加以思惟、觀察確實,再依法次法向的
道法次第實際運作,依四階段精進道跡修學,並以七
覺分檢驗過程的正確,修正方向的正確與成就程度,
真入於隨法行,於現法自證知,得現法智證樂。
從見法,知法,入法,到隨法行,遠離五欲世間的
塵垢,得法眼淨,證取四不壞淨,得無間等果,破身
見結、戒禁取結、疑結等三結,得初果須陀洹,七有
人天往來,永離三惡道,正向三菩提。
◎【三十七道品是佛陀在世親傳的根本佛法】
37道品是佛陀在世親傳的根本佛法,散見在雜阿含
經內,它包括了蘊、界、處、聖諦、緣起、道品、戒
、定、慧、四念處、諸禪、菩提分、三昧正受、淨信
、根、力、精進方便、惠施、聞思修證、四攝行,四
無量心,止觀合一、六觸平等慧如實觀、八聖道要素
、現見法、如實法、解脫知見、等正覺智等,涵蓋一
切主要佛法的內涵。
包括如戒定慧如何正念增上的基本法則,淨信的基
本法則,修持的四大心要,精進的四大階段,四大清
淨的清淨梵行等等,都在說明佛陀根本佛法的總持法
要等等,這些都是要成為根本佛法的必備條件,茲分
別說明如下:
1.根本佛法必須具足一乘道的條件:
一乘道純一滿淨,其經論前中後貫穿的法義皆是善
義、善句、善味的一致性,它必須涵蓋解脫知見的解
脫道,等正覺菩提道的修持,四攝行的菩薩道,慈悲
喜捨的一佛乘道,以及下述的多種要件。故只說它是
阿含解脫道也好,說它是阿含菩提道也好,說它也是
菩薩道也好,說它是大乘也好,說它是小乘也好,因
為它是根本佛法,本就含蓋了一切佛法體相用三方面
的內涵。
2.應有破無明,等正覺,滅苦解脫必須具足八大修證成
就的要素:
.無漏法的正知見。
.堅定正志與正思惟。
.正確法義的語言文字。
.正確的身口意行為。
.正確的作法。
.精勤努力的毅力。
.真實不虛的心意念。
.三昧正受的精神注意力。
此即是八種聖道品的內涵內容。
3.應具足行持正法四大心行意志步調的說明:
.要有學正法的強烈欲望願力。
.要有精進努力不退轉的決心毅力。
.要有能以靜定的心來修持正法。
.不離如實智慧的禪觀、禪思與自覺知的修持方法。
此即四斷行成就如意足,四神足之內涵。
4.應具足觀心法門四大念處的下手處,具體而有道跡可
循:
.身體色身的念處。
.情緒感受的念處。
.意念覺想心境的念處。
.六根接觸六塵的法念處。
此即四念處內觀禪修的內涵。
5.應具足一切法的真理自然法則的明示:
.一切的根本法則: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
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十二緣起法的緣緣集滅道跡。因緣法與緣生法。
.諸行無常與諸法無我的從緣起法則。此等乃本然如
是的真理法則。
6.具備苦集滅道四階次無漏思惟自覺智的開啟:
能於滅苦解脫時,知道如何如實自覺察到煩惱苦的
生起,了知其集起煩惱的因緣,知道如何起明分想的
正見與正思惟滅除煩惱,如實顯現八正道品的八要素
。此即現見法行持中,緣自覺知所需要的四聖諦無漏
思惟的自覺智。
7.應具備展現身口意行的根本處,即五陰身心的說明:
人類就是由身與心所組構而成,身是色身,心則涵
蓋情緒感受的受陰,推想憶想的種種想陰,身口意行
的行陰,種種認識認知的識陰,此是人類的基本架構
,修行當對其有所深入的理解,此是修行的根本處。
雜阿含經以150多經說明此受想行識身心的基本架構
之相關作用。
8.應具備攝取或攀緣現前與過去法塵的六入處:
眼耳鼻舌身意等六入處,是人類吸收外來訊息的六
主要進入此心之處,也就六根接觸六塵而產生一切世
間一切行一切法,並以此攀緣於外境一切相,它是修
行的起始處,如是理解識住觸,起心作意動念的心行
如何運轉,雜阿含經即有130多經在認識六入處相關
作用的經文。
9.應具足具體實修的觀行與下手處:
雜阿含經的實修法要,是止觀合一的觀行,是住平
等心的平等慧如實觀,也就是透過如實明了的觀察,
如實智慧的自覺知,真實無漏的思惟,以此三大基本
修行禪觀的方式,精進於心慧俱解脫的修行旅程。
而於此心慧俱解脫之路,佛陀更教授要從四個念處
下手實修現見法,離熾然於現前一法解脫;也教導從
十二緣起的多處下手斷除苦煩惱的根源與因緣,清楚
的教誡其如何下手實修的根本原則,此正是根本佛法
所需具備的條件之一。
10.具備說明正確修持方法、方向的根本原則:
七覺分的念覺分是修持一切禪法的開始,當心與某
禪法俱合,即生起修持念覺分的三大要點,並住於四
個念處相關的如實智慧觀察,同時啟動七大覺分的修
持與檢驗步驟,以瞭解修行正確與否?故當中有喜樂
輕安覺分的相應,說明正確的修持方法所必須有的過
程,此是正確修行的根本原則。
11.應對真實禪定說明它的根本原則:
實禪定應具備四大準則,
.必須離欲惡不善法而修禪定,以清淨心修持禪定。
.禪定下座後,不要落於為五蓋所纏,即不修五蓋所
纏的禪定。
.諸禪之修習不要落入色中是我有我相在,反增長身
見結,要培養諸禪善見善入的能力。
.佛陀所教導的真實禪,是無所依而修,是不依於覺
,不依於觀而修無諍三昧禪,如是得正受,心得柔
軟真實不動,於諸彼入處,欲求作證(其他如四無
量心三昧),悉能得證。雜阿含經對此即有此原則
性的規範,此散見於將近40多經中。
12.應出自佛陀所親自教導的諸原則:
雜阿含經是佛陀入滅後的第一個夏安居,為了不使
佛陀在世的種種教導,教誡,教授的根本佛法失傳,
乃由大迦葉召集500阿羅漢,經由大家共同的一致認
證無誤,寫下了此雜阿含經,換句話說,此經距佛陀
入滅的時間,最多不會超過一年,或超過半年,故經
文常說如是聞的意義,就是我們500位阿羅漢當時都
有聽過佛陀如是說過之意,是以其真實性最為可信,
真實為佛陀在世所親傳的正法根本法。
觀諸目前比較重要的八宗經典修多羅,只是要具足
上述12項應具備的根本佛法的要件,就只有雜阿含經
一經具足如是條件,何況雜阿含經內,尚有多項修證
應知應斷應修應證的原則或方法的規定說明。例如,
如何轉識成智,如何修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如何修
持神秀與臥輪禪師的「時時勤拂拭」與「對境不生心
,能斷百思想」的修法,在雜阿含經都找得到答案。
◎ 37道品佛法實修的六大功課 :
1.攝心專注靜心力:
統一渙散的精神,注意力集中,寂止一心,心不外
散,攝心在一境一所緣的能力,如身念處修習的第一
階,覺知出息入息善學,即在訓練攝心專注力,先使
心能靜下來,如是可提昇工作或修行的效率。
2.如實觀察觀照自心相:
將注意力集中在現前真實的五陰身行心行上(內觀
),或集中於外在的現象塵境(外觀),細心觀察其
變化的過程,故可如實觀照到其生滅無常變化的過程
,亦可觀察到其因緣集滅變化過程的起起落落,如是
可如實印證諸行無常大法印之真理。
3.如實覺察覺知自心相:
將注意力集中於如上現前的一境一心行上,細心自
覺知覺察到其心行身行的真實內容內涵,或其動作過
程的真實內容意義,故可如實自覺知生滅變化的五陰
心身行的內容,可如實自覺知集滅變化因緣的內容內
涵,如是見法,知法,入法,心常與正法相應,終必
如實印證諸法無我大法印,乃至於寂滅涅槃的真理。
如實覺知的精細度,可分識住、起心、作意、動念等
四階段的深淺細微差異。
4.正念正知的培養:
正念也是如實的觀照觀察其過程現象的一種念住,
正知也是如實的自覺知,覺察到其內涵內容,主要差
異在它不會隨著觀察覺知到的現象或塵境,即依過去
習慣本能,起自我利益為優先的反應或無明習性所認
知認同的行為反應,此即阿羅漢正念正智的六常行故
乃正向寂滅涅槃慧解脫之路上必修的實修功課。正智
能分別善法惡法,在身行正知即正智。
譬如安般念身念處的第二階可如是觀察覺知其息長
息短。
5.一心三昧力專注放鬆合一的修習:
此乃善入於法,與法相應的一種能力,除了具足攝
心專注一境一緣的能力外,更精勤方便修習而融入於
法,心法相應為一,故佛說當修無量三摩地,專心正
念已,如實顯現四聖諦,包括正思惟三昧之修習,端
坐思惟繫念,乃至觀滅出息觀察善學,是為三昧,心
息境(含觀想境覺知境)三合一,入身心不動,住勝
妙住。亦包括四禪八定的三昧禪修等諸禪定。
6.解脫知見之培養與建立:
.成就四不壞淨的隨念:
修習於佛法僧聖戒四大淨相的真實認知體會,成
就四不壞淨,建立淨信心,心常與佛、法相應。
.解脫知見的聖道法:
熟知四種聖道法、一清淨知見,培養正知見,方
能真正力行實修出世間的八正道,走上慧解脫之路
。於其法要義理的體會由無而有,有粗(基本定義
內容)、細(體驗細節內涵)、微(實義過患善惡
止息之道總體關係之微觀)、妙(解脫知見、等覺
的覺悟生起、一切有餘捨)。
.四聖諦無漏思惟的修習善學:
於四聖諦的無漏思惟與十種四聖諦如實觀中,如
實地培養出於法善見其本,善見其患,善見其滅,
善見其滅道跡的能力;於法善入其真實義理,與法
相應而知法,見法,入法的能力。其中善見其滅的
止息苦受煩惱,要依遠離,依斷無欲,依滅盡,向
於捨,法法正趣涅槃精進。
.戒定慧增上學的真實認知:
於37聖道品建立起的解脫知見的自覺中,於淨戒
、三昧正受、解脫智慧等三增上學,達到正念念增
上,解脫堅固,現法離熾然,心常安樂住的能力。
精進於戒具足、定具足、慧具足、解脫具足、解脫
知見具足等五法身。
.生起慧解脫所需的七種解脫智慧:
乃於四聖諦的自覺智中,依於平等如實正觀,開
啟緣起法的法住智,善惡法擇法精進的智慧,現觀
現證的平等慧生,覺悟真理真相的等正覺智,捨離
一切有餘的行捨智,乃至於後知涅槃的涅槃智等。
.16觀行的慧解脫之路:
在解脫知見的心智成長中,生起以37道品為法洲
以法依,及以五受陰自心相為自洲以自依的實修的
能力,成就道法無上、智無上、解脫無上的心慧解
脫,成就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具足的修行。
詳見四如意足的觀定斷行成就如意足一章.
※見聖謹識於高雄四聖諦講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