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綜論三十七道品前言…內涵淵源

【前 言】 綜論三十七道品 一. 三十七道品內涵: 37 道品涵蓋七大類道法,包括 四念處 、 四正斷 、 四神足 、 五根 、 五力 、 七菩提分 、 八聖道 等七類道 法,有包含之道品共 37 道品,每一類道法都有其各 自獨立的修持道法體系,...

2016年7月8日 星期五

安那般那念修四念處前言…淵源法義內涵

七.安那般那念修四念處:佛說安那般那念的淵源:參閱809經。
 佛陀曾在跋求摩河側薩羅梨林中,為諸比丘說不淨
觀,讚嘆不淨觀說:「 修此不淨觀者,修習多修習者
,能得大果、大福利」。 當時諸比丘就修習不淨觀,
沒想到比丘們誤解了不淨觀的真實用意…是在於覺悟
此色身的不淨本能,不要執著愛染於色身的種種欲望
,比丘們不解此用意,反而對自己此色身極感厭惡,
有人或以刀自殺,或服毒藥,或繩自絞,或投巖自殺
,或令餘比丘代殺之,滅此色身。
 世尊至十五日說戒時,於眾僧前坐,問阿難:「 是
什麼因緣使諸比丘人數減少了許多?」阿難乃說起修
習不淨觀此因緣發生的事,廣說乃至六十比丘身亡之
事。所以請求佛陀說能開發智慧的修持法,令諸比丘
聞法後,勤修於智慧,樂受此正法,樂住於此正法!
佛陀聞阿難所說修不淨觀事後,是以為諸比丘次第
說住微細住法,隨順於法的次第,開啟覺悟的智慧,
能令已起或未起惡不善法者,速令其休息,如天下大
雨,雨水能令已起或未起土塵者,令其休息不起,如
是比丘修微細住法,諸起或未起惡不善法,能令其休
息。此微細住法,即所謂的安那般那念住。即所謂出
入息念的修法。
 此是佛陀後來一直以安那般那念三昧修四念處的主
要原因,可隨順於法,開啟善法的智慧。
修安那般那念斷諸覺想:
 佛陀於舍衛國安居,有諸人間比丘於雨季的最後一
個月,滿迦低月,作好衣服,乃持缽遊行至舍衛國
去參見聞法於佛陀,隨後為各上座比丘所攝受,依於
佛陀正法的法次法向教誡教授。
 其後,佛陀於月十五日布薩時,告諸比丘:在座眾
中諸長老比丘,有得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
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
非想非非想入處具足住。有比丘結盡,得須陀洹
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三菩提等正覺,七有天人往生
,究竟苦邊。有比丘三結盡,貪欲、瞋恚、癡薄,得
斯陀含。有比丘五下分結盡,得阿那含,生般涅槃,
不復還生此世。有比丘得無量神通境界,天耳,他心
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有比丘修不淨觀斷貪
,修慈心斷瞋恚,修無常想斷我慢,修安那般那念
斷覺想。云何比丘修安那般那念斷覺想?是比丘依止
聚落,乃至觀滅出息,如觀滅出息學,是名修安那般
那念斷覺想。
此雜阿含815經說明,修行者當依法次法向,住四
念處修安那般那念,能斷諸覺想,使外散之心,攝令
休息,內心寂靜,行正事,修正法,能得種種增上心
法,現法樂住,故當時座中諸長老有得四禪者,有得
四無量心三昧者,有得三明六通者,有得初果、二果
、三果阿那含者,個個皆有所成就。
修習安那般那念明分想滿足:
 一時,佛住舍衛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
比丘:「 修習安那般那念,若比丘修習安那般那念,
多修習者,得身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
分想修習滿足。」
 佛陀教導吾人,安那般那念是住細微住心法,隨順
於法的次第,能開啟善法的智慧,斷除已起或未起的
惡不善法,令此心不外散,內心得寂靜,增上修此安
那般那念,能止息身心的煩惱行。
此修法有如實的覺知於身行心行,有如實的觀察明
照於心行或身行,能令此心清淨寂滅鮮白,純一梵行
乃立,梵行立者,離他自在,是為苦邊,故得身心止
息煩惱;並於四念處得明分想的正念觀察,得明分想
的正知正智,得此正念正智的無我觀,破一分無明證
一分明,直至明分想的正見滿足。
 修此安那般那念,於過去諸行不顧念,於未來諸行
不生起欣樂,於現在諸行不生染著。於內外有對礙想
時,善於修正除滅之。蓋外現行為乃內心的延伸與投
射,若有外內對礙者,有對礙就是內心已生障礙,故
當從內心修正之。805經。
 另有五法饒益于修安那般那念,其一是住於淨戒,
波羅提木叉律儀,四大威儀、身口意行處戒律具足,
於微細小罪能生怖畏反省,安忍受持學戒,是名第一
多所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其二是少欲望、少事端
、少俗務,是名二法多所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
是飲食要知節量,多少得適中,不會為飲食生起追
求欲想,精勤思惟修持,是名三法多所饒益,修安那
般那念。其四是晚上初夜、零晨後夜,不貪著睡眠,
精勤思惟修持,是名四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
其五是於空閑林中修持,離諸憒亂吵鬧處,是名五法
多所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801經。
 此五法主要用意,就是修持安般念一定要先把心靜
下來,不為五欲世間俗事所騷擾,一切行事皆自然遵
守於戒律之中,如是方能進入安般念之細微住,修得
修習安般念的大果大利,真實進入安那般那念三昧。
 如雜阿含815說:有比丘修不淨觀斷貪欲,慈心
斷瞋恚,修無常想斷我慢,修安那般那念斷覺想,如
是比丘依止聚落,乃至觀滅出息,如觀滅出息學,是
名修安那般那念斷覺想。
如是修正法,行正事,修習安那般那念能斷諸覺想
,令心得以定靜於四念處,入林中或閑房,或露坐,
思惟繫念,乃至息滅觀察善學,是名三昧,若比丘身
心安住,不傾不動,住專心勝妙住者,此比丘得此三
昧,得此三昧者,不勤刻意方便,自然隨其所欲即得
入此勝妙處。此即修得安那般那念三昧815經


哪麼什麼是安那般那念呢?
 所謂安那就是入息的意思,就是吾人呼吸的吸氣;
所謂般那就是出息的意思,就是吾人呼吸的呼氣或說
吐氣,安那般那念就是指此入出息為吸氣一念、吐氣
一念,或呼吸身一身的說法,也就是修習安般念要念
住於此呼吸出入息,故說出入息念,這正是修習安那
般那念三昧的重點,於此呼吸與身心的覺受想行識,
即與四念處到底有何關係,從此關係出息善學,入息
善學,這就是正典的安那般那的修習法。
 安那般那念修習,不是什麼先數息,再隨息,最後
止於息,再入於觀,內觀還入內在中心,回歸清淨的
本來面目。此一先止後觀之修法,不是安般念,那是
另一種修法,叫六妙門的修法
 安那般那念修習於四念處,即身念處、受念處、心
念處、法念處,於此人生中最重要的四個念處,修習
出入息念,瞭解它們與四個念處的身行與心行的關係
,而要瞭解此關係,乃透過四念處的如實正觀與止息
而修,也就是要修止觀,止成於觀相,觀成止亦成,
這是止觀同步顯現的修法,止念住於所觀境,觀覺於
所止境,這是如實觀的修法,不是假想觀的修法,譬
如:
 當如實覺知到出入息,覺知的當下,吾人的注意力
全集中於鼻端之呼吸,這個注意力的集中就是止;這
個所緣的注意就是觀照,那個是入息是出息的了知就
是覺知,這些都在同步下運行!
如何修習安那般那念:
入四念處16階段修習的前行正事:
比丘,若依聚落、城邑止住,晨朝著衣持缽,入村
乞食,善護其身,守諸根門,善繫心住,乞食已,還
住處,舉衣缽,洗足已。或入林中、閑房、樹下,或
空露地,端身正坐,繫念面前,斷世貪愛,離欲清淨
;瞋恚;睡眠;掉悔;疑斷,度諸疑惑,於諸善法心
得決定。遠離五蓋煩惱,於心令慧力羸,為障礙分,
不趣涅槃。
 托缽乞食是出家人的生活行為,故依止於村落旁,
入村乞食時,要端正其四大威儀,身口意行處皆遵守
戒律具足,要如此善護其身;六根對六塵,尤其是眼
見色,要遵守六根律儀,不取形相好,不著於可意不
可意,如是守諸根門;此心要住於善法,以善法繫於
心,不生邪見邪志,要如是善繫心住,正念護心。此
善護其身,守諸根門,善繫心住,是所有修行者,不
論出家或在家,所應該共同遵守的淨業初具的戒儀。
 乞食已回至住處,或入林中,或入閒房,或於樹下
,端身正坐,繫念在前,此是修行者的坐禪修習,在
家眾亦可如是於靜坐。或入閒房等是說靜坐要找一處
安靜的地方,空氣流通,不悶不熱,不冷不寒,無蚊
蟲騷擾的地方。
 端身正坐者,坐禪的身姿有七處應注意處,一是
腿可雙盤坐,可一腿在另一腿之上的單盤坐,可一腿
在另一腿之前的散盤坐,可雙腿交叉坐,只要坐得安
穩舒服即可。二是雙手可自然放於膝上手掌向上,或
雙手疊放於腿上,可打手印或不打手印,或自然放置
於雙腿交叉處。三是腰部自然挺直,不要過度前挺,
會造成腰部緊張僵直,引起酸痛。四是頸部自然挺直
,下巴不要過度內縮,內縮微微一放,頸部自然挺直
五是兩肩不要抬高,平行於身體兩側,正對雙臀坐
骨點。六是舌抵上顎牙齦邊,任督二脈相交處,口唇
自然輕鬆閉合。七是兩眼輕輕微閉,平視於前,或微
微向下。
 坐姿重心沿著脊椎到雙坐骨點,腰部自然挺直如松
,坐時若上半身易往後傾,可於臀部加一小坐墊,坐
墊材質以一般沙發的彈性膠質為佳。調整姿勢,到自
覺安穩舒適,即可調整呼吸,開始攝心入靜。
 繫念在前,此是調心的意思,把注意力先經兩眼平
視於前,把身心放鬆,沈靜下來,不要令心外散,妄
想奔馳,令心休息,繫此心念在前,為了斷除世間五
欲之樂的貪愛,而起種種妄想,為了遠離貪欲的增長
或生起,清淨貪瞋癡念,為了靜坐時不落於昏沈睡眠
之害,不落入掉悔不安的心動盪,為了不猶豫於善法
不善法疑懼,不為五蓋惡法所障礙吾人的修道靜坐,
故繫念在前。
 坐禪的意義在於真實三昧相的善護持,生起善法,
欲斷除諸惡不善法,故靜坐攝心當下,繫念在前,首
先便是為了斷除五蓋,五蓋能斷就能度過種種疑惑,
並於禪定善法隨護對治欲惡不善法,心得以決定不疑
,安住身心於四念處的修習,消除大腦的二分性。
 因為五蓋會製造煩惱心,五蓋會種下吾人生老病死
,憂悲惱苦的業因,貪瞋使吾人心多散亂於外,使吾
人心地污穢,智慧贏弱;掉悔疑惑使吾人心智多焦慮
不安,昏沈使人心智闇昧微弱,五蓋障礙修道,障礙
吾人趣向涅槃。
 平常修持,斷五蓋之法,也是為了斷除生老病死憂
悲惱苦之人生大患,佛陀教導要依於遠離,依於無欲
,依於滅而向於捨修持。依遠離是為了斷除欲惡不善
法而建立,欲是五欲之樂的著迷,惡是五蓋惡法,不
善法是八邪道。依無欲是為了離欲生明,是為了離欲
清淨而建立。依於滅是為了永斷貪瞋癡相,永斷一切
煩惱行而入於寂滅涅槃而建立。向於捨是為了開啟平
等行捨心,生起等正覺智,也就是為生菩提智而建立
。如是三依一捨先斷除五蓋煩惱於心,障礙於修道分
,來修習安那般那念坐禪,入此安那般那念坐禪三昧
。如是修習安那般那念如下:
參閱803.807.810.813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