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綜論三十七道品前言…內涵淵源

【前 言】 綜論三十七道品 一. 三十七道品內涵: 37 道品涵蓋七大類道法,包括 四念處 、 四正斷 、 四神足 、 五根 、 五力 、 七菩提分 、 八聖道 等七類道 法,有包含之道品共 37 道品,每一類道法都有其各 自獨立的修持道法體系,...

2016年7月17日 星期日

心念處修安那般那念:

⊙心念處修安那般那念:
覺知心;覺知心悅;覺知心定;
覺知心解脫入息,於覺知心解脫入息善學,覺知心解脫出息,於覺知心解脫出息善學。
心念處安那般那念修習第一階覺知心
  心念處者,心意識之念,以覺想、心識、心境為主
,覺知心就是如實覺知此心意識之覺想念頭,特別是
貪欲想、瞋恚想、癡害想,此三不善想於正觀此心時
一旦生起,立即如實察覺,就當以律儀斷或隨護斷斷
之,以善法修正,以正念護心,以正智隨護,故先要
能如實覺知此心的當下狀態,這正是四聖諦先覺知應
斷的階段。
  但此三不善覺於受念處修習安那般那念之第三階、
第四階時,就可能已經過如實覺知心行與止息滅盡的
階段,所以修習到受念處第四階,此三不善覺應已甚
薄弱,所謂破一分貪瞋癡,就得一分覺明,證一分現
法清淨,於擇法精進菩提等覺力也跟著提升,再透過
出入息的善學,已能以呼吸的狀態來平靜此心行的能
力也大增,這樣到了心念處第一階,除了如實覺知三
不善想的現證力增加,覺知到心清淨的機緣也如實增
加了,這是心念處修習安般念的第一要義,要能於坐
禪中開始能覺知到清淨心,由覺知穢污心至清淨心,
正是心念處修習的第一目標。

  如是真實體會由計有我到觀得心非我,是以如實覺
知心清淨無我的境界。
心念處安那般那念修習第二階覺知心悅
心念處安那般那念修習第一階,既已觀得清淨心無
我,如實明瞭此五陰身心若不計有我,方能於生起三
善覺,不貪欲覺,不瞋恚覺,不癡害覺,於六根對六
塵的觸受,就不會種下貪欲身種子、瞋恚身種子、我
知我見種子、諸欲惡不善法的種子,心得由穢污轉變
為更加清淨的心,這樣修習的過程,,加以擇法精進
菩提的助力,足見安那般那念修習的效果正在進入細
微處,於心勝妙處住,故此心自然生起法喜,如實覺
知到那滿心的喜悅舒暢自在。
此心念處安那般那念修習第二階的要義,就是要穩
定如實進入覺知清淨心的階段,生起的法喜沒有受念
處第一階覺知喜的興奮度,它是安和愉悅舒適自在的
喜悅,心保持在正念護心,正智隨護的狀態,心覺受
安樂穩定的狀態,如同具足猗息菩提的覺悟,具足猗
息菩提的智力,雖滿心喜悅舒適,但不會落入五蓋惱
心起欲貪的狀況,能遠離欲惡不善法,能依於無欲得
無欲樂的法喜,且於樂無欲,於苦無欲,於不苦不樂
無欲,如是於第二階得真正自內心發出的法喜。
  由安那般那念的修持,是可進入四禪的修習的,如
是於心念處第二階的覺知法喜,恰如第三禪的離喜,
捨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樂,聖說及捨,三禪具足
住,這個身心受樂相當於覺知心悅,可見修三禪有助
於心念處第二階的修習。
心念處安那般那念修習第三階:覺知心定:
心念處安那般那念第二階的修習,覺知心悅,心能
修習到覺受安樂穩定的狀態,這是具足猗息菩提的覺
悟,具足猗息菩提的智力的現象,所以雖滿心喜悅舒
適,但不會落入五蓋惱心起欲貪的狀況,得真正自內
心發出的法喜。如是能遠離欲惡不善法,如是能依於
無欲得無欲樂的法喜,且於樂無欲,於苦無欲,於不
苦不樂無欲,俗話說無欲則堅定不變,無欲則不向五
欲之樂攀緣,無欲則於四食不起喜貪,無欲則無我,
無欲則識不住四取陰,心得安穩安定,修習者如實覺
知此心定。
  故此心念處安那般那念修習的第三階,其修習的要
義,就是使心正定,此種心定必具足出世間的正見,
必具足端正的心志,必具足正念的護心,顯見修習者
必具備四聖諦的無漏思惟心法,於應知苦從五受陰出
,應斷無明、有愛的集法,應證生明解脫寂滅涅槃的
滅法,應修四念處的止觀,能真實地受持知斷修證,
如實實踐出世間八正道,得此心正定,得此如實覺知
心定之第三階。
  其二要義就是令心證入一心三昧力,安那般那念的
修習,於心念處入細微住的修習,正是要攝受此心,
令入三昧一心的安住,如定菩提的三昧正定,覺受身
心的輕安自在,而入於如四禪定淨念一心的心定。
心念處安那般那念修習第四階:覺知心解脫:
覺知心解脫入息,於覺知心解脫入息善學,
覺知心解脫出息,於覺知心解脫出息善學。
  所謂心不解脫,雜阿含710說:不淨信於佛法僧
聖戒者,容易貪欲染心,不得心解脫,不得安樂住,
是以若欲得心解脫,必須離貪欲,欲離欲貪者,必須
淨信於佛法僧戒,此淨信並非迷信,淨信者不僅相信
於佛法僧戒,深深的認可於佛法僧戒的法義,且能依
照此法義真實地修習體會,得身作證的修習,如是得
四不壞淨的淨信,亦得四聖諦無間等現證的能力,故
能斷愛結欲貪,得心解脫。
  前面心念處第三階,已能如實覺知心定,此心定的
心境界,如入於四禪定淨念一心的心定,乃直接於真
實三昧相,善加攝受護持此心的隨護斷,不令此心向
外攀緣,不令散亂於外,不令貪欲染心,如是以善法
治心,離貪欲令心得解脫。
  或依於三依一捨的證取法,如是能遠離欲惡不善法
,如是能依於無欲得無欲樂的法喜,且於樂無欲,於
苦無欲,於不苦不樂無欲,無欲則此心堅定不移,無
欲則不向五欲之樂攀緣,無欲則於四食不起喜貪,無
欲則無我,無欲則識不住四取陰,心得安穩安定,修
習者如是如實覺知此心定,此實得四不壞淨,離欲貪
,得心解脫。
  但此心解脫仍未到永斷貪瞋癡,永斷一切煩惱苦,
不受後有的境界,因為那是現法證得涅槃的境界,於
此心念處安那般那念的修習,在依於遠離,在依於無
欲,在依於滅,在向於平等捨,在此三依一捨的證取
中,仍未到完全無欲的修持境界,只是修習多修習中
,開始熟練地知道如何生起無漏無取的正思惟,生起
無漏的正知見,乃至懂得時時以正念護心,令心定不
向外攀緣,而於意識界現前一法得心解脫,此正是所
謂的破一分無明,得證一分明,其修習效果就是貪瞋
癡漸漸薄弱。
  再者,什麼是於覺知心解脫出息善學,入息善學呢
?依於現見法的修持,乃在每一個當下,於現前一法
而修習,依據四聖諦的自覺智,如實的觀察,如實的
覺知現前每一法,是否起貪欲心?是否起瞋恚心?是
否起癡害心?若於五欲之樂實未再如前生起貪欲心、
瞋恚心,真實地離欲惡不善法,心中煩惱的重擔宛若
突然卸下,那種輕鬆愉快清淨的心境,就是如釋重擔
的解脫感,當下如實覺知那個解脫感,也如實覺知那
生命象徵的呼吸,如吐掉心中所有悶氣似的,那麼舒
暢、愉悅,這樣很真實地覺知到出息、入息與心解脫
心境的相應關係,此即為心念處覺知心解脫的出息善

學,入息善學。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