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綜論三十七道品前言…內涵淵源

【前 言】 綜論三十七道品 一. 三十七道品內涵: 37 道品涵蓋七大類道法,包括 四念處 、 四正斷 、 四神足 、 五根 、 五力 、 七菩提分 、 八聖道 等七類道 法,有包含之道品共 37 道品,每一類道法都有其各 自獨立的修持道法體系,...

2016年7月17日 星期日

身念處修安那般那念:

細說上述安那般那念16階的修習如下:
⊙身念處修安那般那念:
念於內息繫念善學念於外息繫念善學
  此是身念處第一階如實覺知入息,知是入息,如實覺知出息,知是出息,如是繫念善學。
  所謂內息就是呼吸中的吸氣,吸氣在內故稱內息;
所謂外息就是呼吸中的吐氣,吐氣在外,故稱外息。
由於呼吸的出入息,出息是一念,入息也是一念;又
呼吸自鼻腔出入,鼻子屬色身分,鼻子出入的氣息也
屬於身念處,又稱呼吸身,故於身念處,就安那般那
立場而言,身念處的身行就是指呼吸的出入息而言,
再擴大解釋時,才與此色身乃地水火風四大界所造作
連結。
  所以念於出入息,就是要集中注意力於鼻端處的出
入息,如此修學一心專注於出息,專注於入息,此第
一階的目的有二義,一是任何坐禪、靜坐必須先行調
整身心入靜,放鬆身心,不要讓妄想、妄念到處紛飛
,運用專注於呼吸,來收攝散亂在外的心,使不知在
忙碌什麼的此心,暫時休息下來,正念一心觀察出入
息,此即繫念善學。
二是以呼吸作為所緣專注對象,讓吾人瞭解到人是
靠著呼吸而存活,呼吸的重要不言而喻,重要到幾乎
等於是人生,只有呼吸才有生命的生機。怎樣的呼吸
才能充分運用到那呼吸氣的動能?怎樣的呼吸才能放
鬆整個身心?心這個東西,是很難以意識去控制的,
越想控制它壓抑它,它越是反彈,反效應力越大,所
以想以心制心很難,要使心情放鬆沈靜下來,最好的
方式就是以呼吸來轉移心情,放鬆心情。
這是繫念於出入息善學的第一門課,也是安那般那
念開宗明義的第一修習善學的法要與宗旨。

息長,息短:
  此是身念處第二階:入息長或短,如實覺知入息長
或短;出息長或短,如實覺知出息長或短。
息長息短就是要如實覺知出息長出息短、入息長入
息短,此為身念處修習安那般那第二階,這不是要去
比較每次呼吸的長短,而是息長也好,息短也好,每
一息都要全程如實覺知,中間無有間斷,猶如如實無
間等現觀出息、入息的全程,當然息長或息短必如實
知,除此以外,還可清清楚楚地覺知到出息與入息間
的空隙,完全無出入息的那個轉折的空隙,體悟那無
生命似的空寂靜謐,還有在鼻腔呼吸的種種覺受,或
涼或熱,或重或輕,或粗或細,或濕或澀,或暢或滯
等,如是的修學,就是正念正知的修習,此是經由如
實觀察覺知出入息,來培養正念正知,此乃第二階善
學的要義之一。
  第二階善學的另一要義,則是瞭解到呼吸的長短,
原來一般人的呼吸,因為緊張的工作生活,都是用淺
呼吸在過活,只使用到肺活量的約三分之一,其餘的
皆是沈積的舊空氣,根本沒有充分取得氣的能量,若
能知道最自然的呼吸就是腹部呼吸,腹部呼吸能充分
地讓肺部攝取足夠的氧氣量,取得充分氣的動能,還
可以促進自律神經系統中的副交感神經的活化提昇,
身心因而獲得鬆弛放鬆,這就是以呼吸來放鬆心情的
生理意義。
  第二階的第三要義:從吸氣到不吸氣為一入息,從
吐氣到不吐氣為一出息,這樣的入出息是有長短現象
,在這裡要善學的,就是要學到為什麼呼吸有長短?
逐漸地,在修安那般那念的過程中,吾人會逐漸體會
到,它與身體的活動量、情緒的震盪起伏、妄想熾盛
程度等因素有關,特別是急促喘而短,以及輕虛細微
而長,這兩種呼吸型態,為何有此差別?這正是安般
念修習的重點。
  常見初學者於初上座,出入息都較短淺,短淺呼吸
常連帶感覺脹悶不暢,肢體麻痺,腰膝酸痛等現象,
無法久坐,要克服這些初學的難題,除了多加修習外
,當然還是有方法可以早日克服到熟練生巧的程度,
但就身心的平靜放鬆,透過呼吸的善學,呼吸是可以
來到細長、柔軟、舒暢的呼吸狀態的,這樣在靜坐中
如實去體會那種心情,那種安住於平靜輕安專注的心
情,將會很習慣地應用於日常生活中,提昇工作效率
,調和人際關係,對修行者則更加能展現八正道的生
活,此種安般念的靜坐,就像是在作生命能量活化的
充電一般。
  過去吾到處去學習此身念處的第二階時,有人教授
入息時,要隨著入息的吸入,經過胸部,下到腹部丹
田處,此位法師還將自己的體驗於大眾中告知,說他
能覺知到那入息由鼻下喉至胸中,乃至於腹部,有一
股清涼感,說是這樣的如實覺知,表示正念正知的力
量很強,因為這第二階的修習就是在培養這股正念正
知的能力,當時心中是存有疑惑的,但仍照著所說方
法修習,所體驗到的是,吸氣入支氣管的那股支氣管
吸束感,這樣的程度在當時算是不錯了,但觀之於身
邊的人幾乎沒人可以做到這樣的教授,這種下沈入腹
部丹田的教法,乃是道家任脈入十二重樓氣行的反應
,並非正版安那般那念的修習法。提供參考!
覺知一切身入息,於一切身入息善學;
覺知一切身出息,於一切身出息善學。
  此是身念處安那般那念修習的第三階
  所謂一切身就是所有種種型態的呼吸身,要如實覺
知入息的一切身;要如實覺知出息的一切身,特別是
它們與種種身行的關係,而如實去體會這些關係是一
種相對應的關係,這種如實的體會就是所謂的入息善
學,出息善學。
  若一切身改為807經為一切身覺,或改為810經的
一切身行時,此一切身行或身覺,就是指身根身識的
覺受,因為此身為物質色法,它是由地水火風空識因
緣所造作而成的,各有其身行身相
地界的行相:輕盈、沈重、柔軟、堅硬。粗細。
水界的行相:乾澀、黏滯、濕滑、流動。
火界的行相:熱、暖、涼、冷。
風界的行相:輕浮、支撐(傾倚)、推動(發癢)
沉落。
空界的行相:空相。
識界的行相:因緣相應的作用,乃識界的行相。
  當於靜坐中,如實地覺知到某界的行相,即如實知
此行相,並以它為所緣,觀察一陣子它的生住異滅的
變化,再移往第二目標如實觀察覺知,如是吾人建議
如實覺知觀察的次序為:先火界,次水界,次地界,
最後再觀風界,當然這是有彈性的,若先出現風界的
行相,如氣動的顫動,身體有上浮的感覺等,理所當
然的先如實覺知它,最好是如實覺知到其中八種觸行
相,如身輕柔軟,口水濕甜流動,身暖涼爽舒暢,身
浮氣動舒適,如是完成此第三階的修習。
  身念處第三階的要義有二:一是如實體會一切呼吸
身與地水火風四界身行的相應關係,這些關係中有哪
一種是趨向身心安靜,心情平和的關係的,其中尤以
對風大氣動的如實體驗覺知,於修習熟練後,可儘量
集中於風界氣動體驗的修習,真實瞭解所謂氣動的氣
,在生命意義上是如何的遍滿全身,此氣不但是遍滿
全身,本來具有,且一天24小時,無時不遍滿全身,
氣一直是在動態中,只有死肉才會沒有氣動其中,若
此種氣動會在無意識狀態持續的抖動著,或搖動著,
或轉動著,或擺動著,或瞬間如電流般的流動著,這
是一種自律神經發揮的作用,會活性化間腦的作用,
因為在無意識狀態,就會於無意識層面的間腦相連接
,深入內在深層意識的活化開啟
  其二要義是在如實培養如實覺知身行的能力,由粗
糙明顯的身行相,到細微隱昧的身行相,如皮肉顫動
的氣動,一般就很微細難察,如是多修習,使此覺察
能力越來越靈敏,為將來如實觀受念處的種種情緒心
行做準備,或心念處更細微的覺想思緒,需要更靈敏
的覺知力,為此能力的多修習,乃至於在心行運轉的
識住、起心、作意、動念的過程中,一意觸識住或起
心就能察覺,因此是現見法如實覺知的階段,所需具
備之能力。
覺知一切身行息入息於一切身行息入息善學
覺知一切身行息出息於一切身行息出息善學
  此是身念處安那般那念修習的第四階
  所謂覺知一切身行息,就是如實覺知一切身行的止
息。在入息或出息的時侯,如實透過在鼻腔身識的感
覺,知道氣息一進一出的節奏與感受,又如實透過身
軀四肢身識的感覺,知道地水火風四界的身行相,這
是前面三階修習的如實覺知之意義,故所謂覺知就是
透過身識的周圍感覺神經知道了那種感覺,而那個能
知道那感覺的,乃透過意根大腦的意識而知道。
另所謂如實就是如其現況的意思,現在修習進入了
第四階,要把一切身行或身覺止息下來,這樣的修習
,不是指四界的行相都止息了,因為四界的行相是它
們一直存在的象徵,除非死亡身壞,此四界行相才會
崩解腐爛消失,所以止息在第四階的意義,就是吾人
的心不再去注意這些行相,不再去覺知這些行相,直
接將整個身體放鬆,心情也完全放鬆下來,如同止息
一切身行一般,只是將注意力輕輕地鎖定鼻端的呼吸
即可,在呼吸的節奏中放鬆自己,使身體不傾不動,
使身心俱安靜不動如山,這就是身念處第四階所要修
習的。此就是所謂的入息善學,出息善學
第四階的一切身行止息,使身心入於完全放鬆,心
情寧靜的狀態,這是包括呼吸身行的止息,也就是連
呼吸也是一種輕鬆、舒暢、細微的狀態,呼吸身進入
一種很靜謐安寧的韻律,一旦出入息進入這樣的韻律
,前面三階如實覺知行相所造成身心專注的緊張會消
除,並且進入無意識層面的連接,第四階會更深入觸
發深層活化的作用,或啟動初禪八觸十功德的覺受,
或繫念在前轉化光彩影像的顯現,或直接進入一種意
識清明,無任何一絲思緒,舒暢異常的靜謐境界,或
直接啟動喜悅,快樂,身心非常柔軟的覺受,如是直
接進入受念處的第一階、第二階。由此可見身念處第
四階,是安那般念那坐禪很重要的階段。
  所以修習身念處第四階的要義有二:一是在於真正
地攝持整個身心進入寧靜放鬆的狀態,此時才是真正
攝心入定靜的階段,重點是在要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
放鬆、寧靜,這樣修持的重點有三,一是必須遵守前
面所謂五法饒益安那般那念的修習;其二是若於第三
階四界的如實觀,進入風界氣動於外的現象,就由此
進入無意識的氣動狀態,身心當下直接進入寧靜放鬆
的狀態;其三就是再進入放鬆式的腹式呼吸法,此法
重點在吐氣要比吸氣稍長,呼吸宜輕虛、細微、慢長
,吐氣時,有全身放鬆的覺受;吸氣的節奏,有靜謐
的覺受,漸入無意識狀態的呼吸節奏,那是放鬆的,
寧靜的節奏。
  要義之二,身念處至此,初步體會認知此身由六界
所造作,是無常生滅法,是心因緣所生之義,為破身

見四相說身是我,我所的邪說,立下基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