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綜論三十七道品前言…內涵淵源

【前 言】 綜論三十七道品 一. 三十七道品內涵: 37 道品涵蓋七大類道法,包括 四念處 、 四正斷 、 四神足 、 五根 、 五力 、 七菩提分 、 八聖道 等七類道 法,有包含之道品共 37 道品,每一類道法都有其各 自獨立的修持道法體系,...

2016年12月3日 星期六

四聖諦如實知(6)…苦集滅道如實知

※大夢法師:四聖諦如實知(6)…苦集滅道如實知
2.何謂苦集聖諦如實知?
苦集聖諦乃前面如實知苦聖諦,雖知苦皆從五受陰
心行運轉而出,卻不能真實了知何因何緣有此心行運
轉,所以苦集聖諦的如實知,就是要如實知集起、生
成、轉變成煩惱苦的因緣真相為何;或於諸法本義如
實知,此心意識的識住,起心,作意,動念,成識的
心行運轉過程,何以會集起煩惱苦或諸欲惡不善法?
  要如實知苦集聖諦,首先得了知煩惱苦既然從五受
陰出,就從五受陰作如實觀,就會如實知見在五受陰
中計有我,見我,生起我見、繫著、使、心結縛而起
貪欲苦因。但如何在五受陰中見我呢?原來五受陰識
住認知的資料,都從六根對六塵的接觸而來,所謂眼
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此六觸入所觸
,自嬰兒時期開始,就對六塵計我,計我所有,隨著
日子累積越來越多的我所有,就會開始在五受陰見我
,計有我,六觸所觸生諸受,樂受則生貪欲,苦受則
生瞋恚,不苦不樂受則生不知不明,貪瞋甚則生害心
,不信善有善報,不信惡有惡報,故如是真實作觀,
能如實知苦集聖諦的道理。
  若能如實知此憂悲惱苦的人生,來自六入處集,依
於對十二緣起法的進一步瞭解,如實知六入處集是名
色貪瞋癡集,名色集是識集,識集是行集,行集是因
無明集,如實循著十二緣起法的緣緣集道跡,原來苦
集聖諦的源頭,來自無明的覆蓋此心,此無明心於五
受陰計有我,對此五欲世間生起喜貪愛欲的識住,起
貪瞋癡心,作貪瞋癡害意,動貪瞋癡念受想行,成為
另一波增有愛的營養分,至此,當如實知原
來無明與有愛是苦集聖諦的源頭。
  於諸法的法集聖諦而言,諸苦受的主要因緣有三:
覺因、觸因緣、欲因緣其中以欲因緣為五受陰引
起憂悲惱苦最主要原因,個人私欲為五受陰之根本,
故於諸法計我,於此諸法起當來有愛、喜貪、樂著,
是為一切法之如是四食之集,於四食起喜貪愛
欲,識住增長,攀緣入於名色,入名色故諸行增長,
諸行增長故當來有增長。當來有增長故生老病死、憂
悲惱苦集,純大苦聚集。此欲因緣集之源頭仍是來自
無明、有愛,如是於陰、界、處、十二緣起、三漏等
諸法中計有我,此是為法集聖諦如實知。
  所以為如實知苦集聖諦的真實義,當知有種種集因
緣,次當瞭解此集法乃於諸因緣中計有我,見我,生
起貪欲,而這一切皆來自無明與有愛。有愛,業有
有餘之愛染;有餘,一切業有之餘留於此心意識中
業有,一切善、惡身口意行之蓄積儲餘,種下當
來有下一期輪迴六道的種子業因;當來有,眼前現
世或未來的業報之有。如是如實知此苦集聖諦,於諸
世間產生樂受時無欲貪,苦受時無瞋,不苦不樂受無
癡,依無欲向於捨,為精進於無欲當斷無明有愛
1.苦集聖諦煩惱苦受的集起形成有關的真實法義,
聖諦者賢聖的實證法義,有關苦法如何集起的真實
深義,就是苦集聖諦。
2.心意識的念動過程如下
意觸識住→起心→作意→動念→成識→識住意觸
六根對眼前六塵現前的一法意觸即結合當下眼
耳鼻舌身之五觸,特別是眼觸人物與耳觸聲音,當
下即與意觸自然結合,意觸的某種識住的感覺,即
於五觸的當下,以意觸的意識知道那種感覺,這種
意觸的感覺就是一種識住認知的感覺,譬如:用手
摸觸到冰塊的當下,那種冰涼的初感覺就是識住認
知的感覺;或出外不久突然意觸想起家裡的瓦斯開
關不知是否有關起來?這個瓦斯關否的念想就是意
觸的識住,有意觸的認知方能知道要如何去起心回
應。
有意觸識住的認知,就會很直接開始起心反應,
起心反應有三種主要的反,所謂觸集是受集
,觸集是,觸集是,此三種集法會隨實際
現前一法而相應現起,譬如:有人用香菸點燃的煙
頭碰觸吾人的手掌,吾人在燙燒的識住感覺當下手
會有何反應?在如實的觀察中,顯然就觸集是行
,手當下很直接很本能地縮回來,苦受的反應已
在識住很快地過去,也不必經過想的過程,這就是
觸集是行集的過程,但就起心作意動念的過程而言
,一定有欲將手縮回的起心,縮回的作意是一種本
能的直覺,沒有想的成分,此乃就起心的部分而
言。
作意的部分就是起心方向內容的意向,起心與
作意幾乎是同步的,可見其轉動之快,迅雷不及掩
耳,其差別在起心是指心動的剎那,如小石落擊水
面的剎那,作意是起什麼樣的心的意象,如起瞋恚
心動,幾乎同步即作瞋恚意覺起,有此瞋恚覺的意
象,後面的隨著動念而到。
念是隨作意而起心是心開始動的剎那
念是念行為發起的時侯,這些念頭包括情緒感受
的現起,譬如怒火情緒的現於顏面、語言、胸間的
明顯感覺;也包括直接本能反射的行為,如前述煙
頭燙手的自動縮回;或主觀直接的念想想法的現起
,這就是我見現起的最佳時機,換言之,就是觸集
是受集,是想集,是行集的現起,這就動念的時刻
成識就是成為一種認,若是初經驗的人事物,
就是新認識新認知;若是已經驗的人事物,也會因
名色的體驗不同,產生新的認知,或更加深刻的認
定不疑。成識後會成為將來同類意觸時的識住的認
知,這就是經驗的體會,但在正觀禪修的過程中,
禪修者必須清楚明白的體會,認知有正有邪,認知
的如實性,不可把錯誤的認知當成是正確事實的認
知,故在禪修中必須先建立起禪修的正見,尤其是
五受陰如何計我生起的瞭解,以及在禪修中五陰如
何為五蓋所纏?如是將來在十二緣起的現觀,或四
聖諦的現觀,方能如實的現證其法住法次關係。
,起心,作意,動念,成的過程,好
似鑽木起火的譬喻:鑽木旋轉到溫度開始升高時,
即是識住的階段;木頭溫度升高到起白煙了,此是
起心的階段;木頭鑽處的白煙轉變成火苗的現起,
這是作意的階段;火苗增大為火焰,此是動念時刻
;對溫度高火焰熾盛的認知,這成識的階段
特別注意,起心是相對於意觸識住的感覺而生起的
,這個感覺可是身識的感覺,可能是人事物的憶想
等。
3.苦集道跡:
前面的苦聖諦,在說明什麼是苦?這個人生的苦
,就是講諸法的有漏有取的煩惱,說諸法的問題、
障礙、病變、不良品質等;苦集聖諦就是在說明煩
惱苦的為何生起的原因,說明諸法為何有漏有取,
追究諸法的問題、障礙、病變、不良品質生起的原
因,而這樣生起煩惱苦的原因,它有它的因緣過程
,這個過程就叫作苦集道跡。
最重要的苦集道跡就是十二緣起的緣緣集道跡,
此一集道跡以無明為源頭,所謂無明集則身口意行
集,行集則身口意行認知的識集,識集則名色五陰
相應集,名色集則向外攀緣的六入處集,六入處集
則六觸所觸集,觸集則愛憎集,愛集則有所執取集
,取集則身口意業有集,有集則未來有生集,生集
則老病死集,憂悲惱苦聚集成,此一道跡的緣緣集
法關係,就是苦法的緣緣集道跡。也正是尋找滅苦
下手處的道跡。
4.苦集聖諦的主要集起因緣
雜阿含481佛陀的教導:諸有眾生生起煩惱都
是有因有緣的,不是沒有因緣的,最主要的因緣有
欲因緣、觸因緣、覺因緣等三大類。
因緣就以個人的自我慾望為基礎,它所生起
的因緣而現起苦受煩惱的,所謂欲求不得苦,就是
此種欲因緣生苦受。
觸因緣生苦受,就是六根接觸六塵時生起的苦受
煩惱,於六觸入處現前一法生起受想思之受集,這
樣的煩惱因緣就稱為觸因緣,此是人生的突然遭遇
,不可預知的因緣,或自他因緣不清的觸因緣生受
覺因緣生煩惱:此覺非一般覺受的意義,此覺因
緣乃覺想之意,說明吾人對人事物的心態觀點,這
種因緣所生起的苦受煩惱,有時只是一種感覺而已
,但它就是改變了吾人對那人事物的對待態度,這
就覺因緣。
以上三大因緣生煩惱,皆來自無明與有愛之結,
而役使於心。
5.無明與有愛
雜阿含750說明:諸惡不善法生起,一切皆以
無明為根本,無明而集,無明而生,無明而起,而
無明者有於善法、不善法不如實知,有於罪
、無罪,於下法、上法,於染污、不染污,於分別
、不分別,於緣起、非緣起不如實知者。若諸善法
生,一切皆以明為根本,明集,明生,明起。明於
善、不善法如實知,於有罪、無罪,於親近、不親
近,於卑法、勝法,於穢污、白淨,於分別、無分
別,於緣起、非緣起,悉如實知,如實知者,是則
正見。
不如實知五受陰之無常苦無我,不如實知五陰空
,不如實知五陰之法集滅道,不如實知五陰七處善
觀者,是為無明。
於六入處無常無我不如實知,不如實知六入處空
,不如實知六入處之法集滅道,不如實知六入處觸
受七處善觀者,是為無明。
無明則不生正見,生邪見,生起不正思惟,為何
生不正思惟,因不如實知21項法,故當眼緣色生
起不正思惟,生起愛欲,造作愛欲之業,是為
是以於苦集聖諦的如實觀中,應知集法的因
緣源頭,確實來自無明與有愛之結,此是苦集聖諦
應知應斷之深義。參閱251.256.298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