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綜論三十七道品前言…內涵淵源

【前 言】 綜論三十七道品 一. 三十七道品內涵: 37 道品涵蓋七大類道法,包括 四念處 、 四正斷 、 四神足 、 五根 、 五力 、 七菩提分 、 八聖道 等七類道 法,有包含之道品共 37 道品,每一類道法都有其各 自獨立的修持道法體系,...

2016年12月17日 星期六

苦滅聖諦如實知(7)…四聖諦如實知

※ 大夢法師:如實知苦滅聖諦(7)…四聖諦如實知
3.何謂苦滅聖諦如實知? 若不如實知苦聖諦,就一定不如實知苦集聖諦;不 如實知苦集聖諦,就一定不如實知苦滅聖諦。但若已 知苦集聖諦者,雖已知應斷此集因緣的源頭:無明與 有愛,卻不知何謂無明,若不知何謂無明,就不知如 何斷此無明,故要如實知此苦滅聖諦須分兩階段來如 實知此滅聖諦,首先已知貪瞋癡集的因緣中計我、見 我,故引起生老病死、憂悲惱苦聚集,若能於五陰不 計我,不見我,真能如此,就能於現法中不起貪瞋癡 ,貪瞋癡滅則憂悲惱苦聚集滅,此時就現法中的集因 緣滅,煩惱苦滅,是為現法的苦滅聖諦如實知,此為 第一階段。
   苦滅聖諦的第二階段,實為第一階段的持續精進而 言,也可說是第一階段為近期目標,第二階段為遠期 目標,此遠期目標就是永破無明而生明,生明究竟解 脫,證得涅槃的寂滅,所以滅聖諦的修持,當得持續 第一階段的如實覺知苦聖諦與集聖諦之止息,再於止 息集因緣的如實體會中,淨修上道,生起滅除此集因 緣的正見、正思惟,於此正思惟中,生起出世間的正 見,正見生,當下無明的我見、邪見滅,如是如此善 護念此心,以正念護心,念念轉向善趣,念念更轉向 涅槃寂滅,離貪瞋癡苦,正向寂滅樂精進。 要如實知苦滅聖諦,尚得如實了知十二緣起法的緣 緣滅道跡,了知此緣緣滅道跡,當亦如實了知其緣緣 集道跡,緣緣集道跡就是憂悲惱苦聚集之流轉門,緣 緣滅道跡就是憂悲惱苦聚集滅的還滅門,此二緣緣集 滅道跡恰與苦集聖諦、苦滅聖諦的因緣集滅相應,是 以十二緣起法即以此二緣緣集滅道跡貫穿整個四聖諦 ,在苦滅聖諦的滅除現前的集煩惱中,生起滅除我見 所衍生煩惱的正思惟、正見,實踐出八正道的滅道跡 ,如是必如實知此滅滅聖諦。 所以為如實知苦滅聖諦的真實義,除了當知有種種 集苦煩惱因緣,以及當知其所以然外,當知如何生起 苦滅聖諦的正思惟,於此對無明、有愛此集因緣的正 思惟,於此正思惟生起明分的正見,換言之,就是對 21項無明法的正思惟,並來到如實知,此如實知就是 正見,此正見的生起,就能使集煩惱的我見、邪見消 彌無蹤,正見生起就是無明而明的生起,我識就無所 依住,世間乃無所執取,於世間無所執取,善得心解 脫、慧解脫,現法智證涅槃寂滅。 佛陀為為使五濁惡世眾生究竟解脫,成等正覺,為 此一大因緣出世說四聖諦,說諸佛淨土的37道品,是 以如實知苦滅聖諦的終極目標,乃在究竟解脫,寂滅 涅槃。
    佛陀說法四聖諦三轉法輪,就在闡明此四聖諦 之應證寂滅涅槃,並說明三轉十二行無上菩提的三要 ,經由三要的應知、應斷、應證、應修的如實已作, 實踐出世間的八正道的聖道法,完成如實知滅聖諦生 明解脫寂滅涅槃的滅法。
   ○1.苦滅聖諦的真實義: 在法集滅道的四大主題中,於人世間是以苦法為 主軸,以菩提智生明證涅槃為終極目標,苦集聖諦 就在瞭解苦煩惱集起集成的緣故為何,相對的,苦 滅聖諦就在說明苦煩惱滅法的真諦,只要滅除集起 煩惱苦的因緣,煩惱苦自然消除,說人生惱苦是可 滅除的,但更重要的是以菩提智生明解脫,寂滅涅 槃的目標,這是苦滅聖諦的真諦。 乃於此滅聖諦起明分想的正見、正思惟,來斷除 十二緣起的因緣相續,更以五種正觀,即以無常觀 、生滅觀、無欲觀、滅觀、捨觀等隨順正觀,不令 生起愛染或斷除已生的愛染,而能先滅除現前一法 的苦受煩惱,再以證得涅槃解脫為終極目標。
    ○2.十二緣起的緣緣滅道跡: 前面苦集道跡在說明諸法為何有漏有取,追究此 諸法的問題、障礙、病變、不良品質生起的原因, 而這樣生起煩惱苦的原因,它有它的因緣過程,這 個過程就叫作苦集道跡,這是集法的道跡。同樣的 ,苦滅道跡就是滅法的道跡,故此滅道跡就是循著 此苦集道跡而還滅,還滅就是苦滅,就是十二緣起 法則的此滅故彼滅之緣滅法則。 故苦滅道跡就是十二緣起的緣緣滅道跡,此一滅 道跡也以無明為源頭,所謂無明滅則身口意行滅, 行滅則身口意行認知的識滅,識滅則名色五陰相應 滅,名色滅則向外攀緣的六入處滅,六入處滅則六 觸所觸滅,觸滅則愛憎滅,愛滅則有所執取滅,取 滅則身口意業有滅,有滅則未來有生滅,生滅則老 病死滅,憂悲惱苦聚集滅,此一道跡的緣緣滅法關 係,就是苦法的緣緣滅道跡,此正是尋找滅苦下手 處的道跡。
   ○3.21項無明的如實知: ⊙善法、不善法:能解決煩惱苦,覺悟生命真理的皆 屬善法,如37道品;反之則為不善法,譬如五蓋惡 法、十不善法。此屬擇法精進的思惟。 ⊙前際、後際:五陰心行自心相的前後際昇降變化, 以及如實知當下的自心相。 ⊙內、外:屬心識範圍的都屬內法,如思惟、意識、 五陰自心相;屬心識外的都屬外法,如一切外境相 、善惡知識;身行相則界於內外法之間,視相對的 對象而分別之,相對於心識則為外法,相對於六塵 外境相則為內法。 ⊙業報:業是無明癡求愛欲所造作的身口意行;報是 報應,善業有善報,惡業有惡報。 ⊙佛法僧:如來應證已證的等正覺者是名佛;法是佛 陀所教授的現見法、如實法、正觀法、正覺法;僧 是隨法行的出家者,修清淨梵行者。 ⊙苦集滅道:四聖諦的法、集、滅、道,是一切佛法 的四大主題。而諸法中以苦法為必修,以菩提等正 覺的道法為一切修法的主軸。 ⊙因所起法:諸法之所生起皆有因有緣,非不因緣, 尤其是緣生法就是因緣法的動態現起。因緣法就是 緣生法的靜態的因緣關係。這就是因所起法。 ⊙有罪、無罪:罪者是一種被禁止或不被認可的行為 ,在宗教上則指任何不道德的、可恥的、有害的思 想、言論、或行為而言,在佛教特別是白法與黑法 之別,白法是不殺生,不偷盜等不犯五戒十不善業 ,乃至正見等,這是無罪業,不會墮入三惡道的無 罪數類;反之犯五戒十不善業,乃至邪見者,是為 黑法、黑數類,會墮入三惡道的有罪數類,這是有 罪業。 ⊙下法、上法:下劣說、下劣見、下劣想、下劣思、 下所作、下施設等,不起身正心正之正事,不樂正 法皆屬卑微下劣之法,如五蓋是下法,不善聚法; 上勝說、上勝見、上勝思、勝所作、勝施設等,起 正事,善於正法者,皆屬上等殊勝之法如七菩提分 法、四聖諦等能得心慧解脫,上士之法。 ⊙染污、不染污:有貪欲心、瞋恚心、癡害心者皆屬 染污心;無貪欲心、無瞋恚心、無癡害心者,皆屬 不污染心。 ⊙分別、不分別:分別者,乃以菩提智分別善法、不 善法,分別八正道、八邪道,分別辨明諸法無常苦 空無我的本質,此分別不是比較計較有執取的分別 ;不分別者,乃指平等捨心住,此是涅槃智、等正 覺智,等一切時空皆是如此的真理,不分別並非無 分別,而是皆是如此,必然如是,平等一致,何須 分別,故稱不分別,換言之,不分別的是它的總相 法說總說,分別的是它的個相義說別說,譬如:十 二緣起法,因緣法是總說法則說,緣生法是別說個 相說。 ⊙緣起、非緣起:緣起說明諸法皆是因緣所生,故有 隨順著因緣集滅而有生住異滅的變化,此屬有為法 ;而非緣起者,乃無因緣變化,無緣起緣滅之說者 ,此是不生不滅之法,不受後有的阿羅漢果,即是 此非緣起者,此屬無為法。 ⊙習近、不習近:習近者習性相近,習性相同者會與 同習性者接近,如殺生者常與殺生界相接近,相處 在一起;不習近者乃不要習性相同而就相近,應知 親近善知識,不應親近惡知識,是為不習近。 ⊙卑法、勝法:卑法是卑微自礙之法,乃下劣之法, 不能捨離一切有餘之法,反使慧力贏弱之法者;勝 法是殊勝之法,凡是能捨離一切有餘之法,不令苦 因緣相續,或餘陰相續者,令愛盡無欲滅盡涅槃者 ,皆是殊勝之法。 ⊙五受陰之無常苦無我:色受想行識等五受陰,它們 是無常磨滅法,無常故苦法,苦故無我法,凡夫常 反其道而行,故於五陰執常、計有我,終不離憂悲 惱苦。 ⊙五陰空:色受想行識等五陰,隨緣起而起,隨緣滅 而滅,一切法終歸於滅,不能恆久存在,是名為空 。 ⊙五陰之法集滅道:譬如:受陰是六受身,觸集是受 集,觸滅是受滅,道是八正道。 ⊙五陰七處善觀:譬如:受陰是六受身,觸集是受集 ,觸滅是受滅,道是八正道,緣六受生喜樂是受味 ,若受無常苦變易法,則為受患,於受調伏欲貪、 斷欲貪、超越欲貪,是名受離。如是知,如是見者 ,於受生厭離,離欲,不起諸漏,心得解脫。 ⊙六入處無常無我:眼耳鼻舌身識等六入處,六根六 塵六識者,皆無常磨滅法,無常故無我法。 ⊙六入處空:六根六塵六識者,皆無常磨滅法,終歸 於滅,滅則空寂,我及我所空。 ⊙六入處之法集滅道:眼耳鼻舌身意是六入處,名色 集是六入處集,名色滅是六入處滅,其滅道跡是八 正道。 ⊙六入處觸受七處善觀: 六根對六塵生六識,根塵識和合觸生,觸因緣而 生受,受有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等; 觸集是受集;觸滅是受滅; 若於受愛樂、讚歎、染著、堅住,是名為 受集道跡; 若於受不愛樂、讚歎、染著、堅住,是名 受滅道跡; 若受因緣生樂喜,是名受味; 若受無常變易法,是名受患; 若於受斷欲貪,越欲貪,是名受離。
    ○4.主要的四種正思惟: 在佛陀的教導裡,無漏無取的正思惟,主要的正 思惟有四種,一是四聖諦的無漏思惟,一是緣緣集 滅道跡的因緣集滅觀的思惟,一是六明分想的思惟 ,一是擇法精進菩提的思惟。
 a.四聖諦的無漏思惟… 這就是苦滅道跡的思惟,也就是說此處的無漏並 非一開始就不會引起煩惱的無漏,而是修行者的覺 性覺力,如實的覺知到有漏煩惱的緣因生起,然後 就起明分的正見,來滅除有漏煩惱的緣因,止息身 心的煩擾,恢復清淨的心性心境,這樣的思惟模式 ,就是一種從有漏轉變成無漏的思惟方式。
 b.緣緣集滅道跡的因緣集滅觀的思惟… 這就是因緣集滅法的思惟,是佛陀覺悟證道後講 出的緣起自然法則的真理,這個真理正是今日科技 實證與開發的準則,而在修行的領域裡,五受陰心 行的集苦與苦滅的兩條道跡,就是緣於十二緣起法 的因緣集滅的道跡,而這十二緣起的因緣相依的法 住關係,乃三世皆然不變的真理,這樣的如實觀所 生起的解脫知見,就叫作法住智,也是一種斷知煩 惱因的智慧,故此種思惟模式也是一種無漏思惟的 方式,而與四聖諦的集諦滅諦相呼應。
 c.六明分想的正思惟… 六明分想就是諸行無常想、無常故苦想、苦故無 我想、正觀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死想等,這 樣正思惟的印證,來自五受陰心行自心相的如實觀 ,這六明分想的內容是一種如實法的內涵,如實的 覺知無明習性的崛起,如實的覺知諸法的本質,如 實的止息淨化宿業,不再造新業,這就是六明分想 從五陰四食如實觀其本質的主要作用,而從無常想 生起集滅觀、無欲觀、滅觀、捨觀等,成就止息身 心,淨化身心的目的。
d.擇法精進菩提的正思惟… 這是善法、不善法的思惟,修行如逆水行舟,不 進則退,但要上進深入必循善法而修,因善法就是 能增長智慧,照明此心,解決煩惱,斷除無明習性 的道法,擇法菩提的思惟,正是此種菩提正覺的覺 悟所產生的思惟方式,也因此對使慧力贏弱的不善 法,對使道力退失不能轉趣涅槃的不善法,必須也 要如實的瞭解,所以當此不善法自內心生起時,馬 上就能即行覺知,立即進入四正斷的思惟修,這樣 的思惟修,方能斷除不善法,增益進道善法,產生 正覺解脫的菩提智,開啟究竟解脫的等覺,所以擇 法精進的思惟就譬如要先有法住智,再經四聖諦如 實自覺智的實修再實修,後方能生起涅槃智,類此 法法轉趣涅槃的精進,就是所謂的擇法精進的思惟 。
    ○5.苦滅聖諦明分正見的生起: 要滅除煩惱苦集的因緣,要成就破除無明究竟解 脫的寂滅智慧,要證得決定成就的菩提正覺,必須 先經由上述的四大正思惟,生起破除無明的明分正 知見,這是佛陀所教導的正知見,也就是要先如實 知前面所述的21項無明法,由此建立起出世間八正 道的正知見,其中最主要的正知見有約如下述數種 :

 a.先知法住,後知涅槃的正知見… 先知法住的正知見,就是佛陀在世所教導的第一 正知見,此正見即雜阿含301經說於中道的緣起法 則之正見,所謂的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 無明而行,緣行而有識,…,緣生而有老病死、憂 悲惱苦,乃至純大苦聚集;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 滅,謂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生滅故老 病死、憂悲惱苦滅,乃至於純大苦聚集滅。而這是 兩條憂悲惱苦集滅的學道跡,說明十二緣起法則法 法相依相緣的法住法位的關係,這些法住法位集起 滅去的關係,如實知十二緣起這種法住關係,就會 生起法住智,這就是先知法住的意涵。這就是佛陀 在世所教導緣起法則的第一正見。

 b.正思惟於四聖諦的正見… 雜阿含443經佛陀所說:我本未聞法時,得正思 惟於苦聖諦,此正見已生,得正思惟於此苦集聖諦 、此苦滅聖諦、此苦滅道跡聖諦,正見已生。這就 是四聖諦的正見,是佛陀開始轉法輪的第一正知見 ,於法則相應於緣起法則的正知見,這也是四聖諦 法集滅道無漏思惟產生的正知見。 四聖諦轉法輪經的第一轉,就是要如實知何謂苦 聖諦?何謂苦集聖諦?何謂苦滅聖諦?何謂滅道跡 聖諦?此第一轉就是要建立起四聖諦的正見,令真 正要學習佛陀在世所傳正法的佛弟子,了知一切佛 法不出法集滅道四大主題,諸法中又以人世間的苦 法為必修,以生起菩提正覺來究竟解脫、究竟覺悟 、究竟梵行為核心為主軸的道法。

 c.有明的五陰正見… 於五受陰無常如實知,是磨滅法,是生滅法如實 知;於此五受陰法、集、滅、滅道跡如實知,這就 是於五受陰如實知見,明察,覺悟,開慧,無間等 現證,成就此法就叫作有明的正見。又於此一切的 五受陰,不論是過去或未來、或現在,或內、或外 ,或麤、或細,或好、或醜,或遠、或近,彼一切 皆非我、非我所,如是見者,是為正見。如是如實 知五受陰是無常、苦、空、非我、非我所,是為正 見;如實知五受陰的法集滅道,如實知五受陰的法 、集、滅、道、味、患、離等,是為五陰的正見。 明分的六入處正見:於六入處、六識、六塵、六 觸等皆無常,是生滅法,是空,且於一切六入處不 論是過去、或未來、或現在、或內、或外,或麤、 或細,或好、或醜,或遠、或近,彼一切皆非我、 非我所,如是見者,如實知,明察,覺悟,開慧, 無間等現證,成就此法就叫作有明的正見。同樣的 ,六入處與其觸受的法集滅道、味、患、離亦如實 知,這就是六入處如實知的正見。
 d.聖法印清淨知見… 此是於空三昧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以及 我、我所空,心意識因緣亦是空、無常,這就是聖 法印知見清淨。 於五受陰是無常、磨滅、離欲法,如是觀察五陰 無常、磨滅、不堅固、變易法、心樂清淨解脫,是 名為空,如是觀為空三昧的正知見。 於色聲香味觸法等六相,如實觀其色相斷,觀其 聲香味觸法相斷,正思惟其無相三昧,此是離慢知 見必斷六塵相的正知見。 於貪欲相、瞋恚相、癡相等,如實觀其貪瞋癡相 斷,正思惟其無所有三昧,此是離慢知見清淨必斷 貪瞋癡相的正知見。 此三三昧皆由不計我及我所而入,我及我所則由 六根對六塵時計是我,是我所,也就是於眼見色, 或耳聞聲,鼻嗅香,舌嚐味,身觸覺,意識法塵等 現前一法中,生起我、我所有的計度,故於五陰執 著於常恆不變的期盼,於色聲香味觸法相執取,生 起無明的貪瞋癡相,如是正思惟三三昧能得離慢知 見清淨的正知見。 此心意識變易不休,有因有緣才會生此心意識, 今此心意識變易不休是為無常,其因與緣生此心意 識亦皆為無常生滅法。而所謂無常者,是生住異滅 法,是有為造作行,生則從緣起而生,滅則從緣滅 而滅,所以無常變易是有過患法,無常說終歸於滅 故是滅法,無常想而不起執著故是離欲法,無常觀 是因緣集滅法故為五受陰斷知法。257.58.80經
 
 ○6.生明解脫、寂滅涅槃… 此是苦滅聖諦所要得證的最終目標,於前面所述 21項無明項目如實知就生起正見,此如實知見明察 、覺悟、開慧、無間等現證,成就此法就稱為無明 生明,能解脫於煩惱苦,能永斷貪瞋癡,慢無間等 ,究竟苦邊,寂滅一切有餘,得證寂滅涅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