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夢法師:四聖諦如實知(5)…苦聖諦如實知
1.何謂苦聖諦如實知?
苦聖諦是人生的苦諦,在如實觀中人生確有八苦,所謂生老病死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五受陰熾盛苦等,妄想思量的折磨從未停止,情感好惡的欲癮從未歇過,計較爭執的是非何曾遠離,無量的過去生在六道輪迴不休,曾經死歿堆積的屍骨無量,在無常的法流中流過無量苦的血淚,受過多少生老病死苦,人生八苦。而目前吾人仍在重踏覆轍,從現
在茫然地走向輪迴之道的未來而不自知,即使已能接
受世事無常的事實,即使已能瞭解生老病死不可逃避
的宿命,但又有誰能泰然的接受呢?這一切皆因於不
能如實知苦聖諦,及種種苦受五陰自心相的緣故。首
先要如實知人生的種種苦煩惱是什麼外,必要知一切
煩惱苦皆從名色五受陰出,是以當如實了知名色五受
陰為何?如何地運作?如何會生起煩惱苦?內名色是
五受陰,外名色是六塵外境相。
四識住是如何地攀緣於名色?四食也是涉及名色五
陰,四食與識住的關係真相如何?五受陰的識何以居
於樞紐的地位,在十二緣起的識應如何作解,何以後
面又緣著名色五陰?為何修行者要修得識無所依,才
能於世間無所取,無所著?類此皆從五受陰出,這些
都要如實知,方能真正了知一切苦法皆從名色五陰出
,故有苦陰自心相。
所以,為如實知苦聖諦真實義,必要先能了知人生
八苦是帶有憂鬱、悲哀、憤怒、亡失、牢逼、驚駭等
特性之苦,此皆與識住於財色名食權的名色有關。再
者於法聖諦而言,當如實知諸法的本義、本質,於陰
、界、處、戒、定慧、四食、三漏、緣起等,為成就
身苦心不苦,身忙心不忙的真實義而精進。
1.生老病死苦:
生苦有生產逆險之苦、胎兒異常否之苦;老苦有
青春、老化、壯衰、外表等苦;病苦有老中青少病
、四季時節之病、環境衛生之病、飲食不潔之病等
病苦;死有善終、餓死、暴斃、橫死、長壽、短命
等苦。此乃人生無可避免的四大宿命的必然遭遇,
是世間法最難深入瞭解的奧義,好似每個人都在扮
演某一角色,某一種人生的任務,旅程終了就會回
到六道轉輪中心,如是默默地過了一生,又好像一
生又空過了!
2.求不得苦:
欲求是人生進步的動力,也是人生墮入憂悲惱苦
的根源,恰是雙面刃的刀劍一般,看你怎麼用;就
像怨憎會苦,為什麼對某一種人事,吾人定會有怨
憎不安的壓力產生,也許個人的欲求目的不同,或
雙方對待方式不同,或用心不同所致之苦;當欲求
熱切時,像恩愛的夫妻或親友,就會有愛別離苦,
因環境的變遷,戰爭的禍害,或疾病的摧殘,這些
生離死別的命運,是人類傷心絕望墮落的深淵,最
難自拔的時侯;而在一生當中,又不斷地在追求歡
愉快樂的生活,永恆的愛情、親情、友情,色香味
俱全美食的飽暖,即使也瞭解到世事的無常,生老
病死的不可避免,仍然毫不氣餒地抱持著深信的希
望,不論流過多少的汗水,多少數不清的血淚,那
五受陰的心識忙碌的從沒有片刻停過,熾盛的好似
永不熄滅的火焰,這是身勞心勞之苦,這就是大腦
二分性騷動的習性。
3.五受陰:
名色五陰是人類身心運轉的主體,名法部分是受
受陰、想受陰、行受陰、識受陰;色法部分是色陰
、色受陰。受陰者為有漏有取的諸陰。
色受陰:地水火風四大因緣所造色。指人類色身而
言,有冷暖飢渴、碰觸痛舒之覺、外表形
體色澤之別。
受受陰:覺苦受,覺樂受,覺不苦不樂受者,或指
六受身…眼耳鼻舌身意觸之覺受。其中,
意觸覺受知其內容,其它五觸覺受必與意
觸結合,方能知其覺受的意義。
想受陰:少想、多想、無量想、無所有想等推想、
聯想、憶想、猜想、隨觀想等種種想,或
指六想身…眼耳鼻舌身意觸生想。同樣其
它五觸自然會與意觸結合,而知其在想什
麼。
行受陰:為作相於色受想行識,即其它四陰之行,
身口意之行,或指六思身…眼耳鼻舌身意
觸生思。有意觸生思會自然與其它五觸生
思結合,這樣才會於對象產生意行的思量
,身行的思量,語行的思量。
識受陰:別知相於色聲香味觸法,識是對色聲香味
觸法的認知、認識,或指六識身…眼耳鼻
舌身意觸生識。其中意識乃意義或意思的
認知,而其它前五識則純粹的認識其形體
、聲音、氣味、味道、細滑等,但其內容
則必須與意識相合,方能認知其意義。也
就是說其它五觸在接觸色聲香味觸時,自
然當下會結合意觸,而瞭解所接觸的對境
是何意義!
五受陰的特性如下:
⊙五陰乃身心運轉之主體,故有色受想行識五大身心
行作用,這些心行的自心相,就是吾人內觀自覺的
對象。
⊙與識如三支蘆葦相依相互作用,故有五陰心行展轉
綜合作用,故有四識住攀緣作用,故由認識、學習
、印象到認知開始,經想受行集的結果,或許又有
新的認知,或加深入粗細微妙的認知,故識為分別
、比較的基礎,四識住乃為五陰心行的主要作用。
⊙無常苦空非我非我所的本質;如實善見諸法緣起緣
滅,無常、苦空、無我的本質,從此處的不知不明
,故有生起憂悲惱苦的因緣。
⊙五受陰以欲為根,心依識住而驅使,五陰與五受陰
之別就在於欲貪。
⊙五受陰乃苦陰,乃苦厄之所從出處,因五受陰計有
我,有漏有取。
⊙五受陰乃先行所作所思所願而轉生,此識身乃心因
緣所生,無明愛結所生,故陰陰相續輪迴無了期。
4.四識住:
所謂四識住就是識緣於其它四取陰,譬如:識住
於色陰為色識住,乃對色陰的某種認知,而對此色
陰攀緣愛樂增進長大,而這種認知也不是一成不變
,它會隨著其後果的不同,而改變或增進或滅去或
住或起,若增長則意生起貪欲縛,於世間五欲有所
執取,有所取則種下未來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若能真實於色受想行識不計我,則於色受想行識的
認知將無所取著,意不會生起貪欲,於五欲世間將
無所攀緣,就不會種下未來有。
5.妄想思量的心行:
若有思量,有妄想,則心則有使,攀緣識住生;
有攀緣識住故入於名色五受陰,入名色五受陰故則
有往來,有往來故則有生死,有生死故則有未來世
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集。若不思量
,無妄想,則心無有使,無攀緣識住;無攀緣識住
故不入名色,不入名色故則無往來,無往來故則無
生死,無生死故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如是純大苦聚滅。是以五陰心行的運轉,心不有貪
欲使、瞋恚使,不生起攀緣式的識住,就不會種下
未來有的業報。
6.四食的攀緣識住:
四食者,乃飲食五欲的粗摶食,六根對六塵六識
的細觸食,想行陰的意思食,識陰的識食。食者之
意,以五受陰為食,引申為貪欲執取於五陰之意。
若吾人於此四食,有喜、有貪則攀緣識住增長,
識住增長故入於內外名色,入內外名色故六入觸諸
行增長,諸行增長故當來有增長,當來有增長故生
老病死、憂悲惱苦集,如是純大苦聚集。
若於四食無貪、無喜,無貪、無喜故識不住不增
長,識不住不增長故不入名色,不入名色故行不增
長,行不增長故當來有不生不長,當來有不生長故
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不起,如是純大苦聚
滅。
7.五受陰的識何以居於樞紐的地位,在十二緣起的識
應如何作解,何以後面又緣著名色五陰:
十二緣起法的緣緣相依相緣的法住關係,從無明
、行、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有、
生,到老病死憂悲惱苦,這種相依法住關係在佛陀
出世前以來本就存在,其中識的位置在行的後面,
在名色之前,而名色五陰中已有識陰,又皆以六識
身來解釋,何以佛陀又獨自現觀現證了一個識在名
色之前?又教導吾人說識與名色的關係有如三支蘆
葦相依而立的關係,此意謂著何意?怎樣的心行運
轉?
就此實義而言,若是識的意義上,就是所謂別知
相的認知、認識的話,顯然意味著識的認知會因前
面身口意行的經驗的不同,經由六識身的綜合作用
,會有種種不同的認知,既然有這種認知不同,它
就直接影響吾人的情緒感受、想法、思量、意識,
身行而有不同的名色反應:而反過來說,不同的身
行、想法、思量、情緒感受、意識反應,也會影響
吾人對人事物的認知而有所不同,這種識緣於名色
,名色又反過來緣於識,這樣相依緣的關係就是三
支蘆葦相依而立的關係,故吾人說識實為五陰名色
的立論基礎,這也是四識住的道裡,故吾人又說四
識住乃五陰心行運行的基礎。
由以上的真實認知,吾人乃知六根對六塵產生六
識,識陰乃有六識身之說,在此處最重要的是眼耳
鼻舌身等前五識,只是純粹的認識的作用,認識物
體、聲音、氣味、味道、身觸等感官的感覺而已,
並不知其意義,欲瞭解其內容意義,則會自然結合
意根的意識,作初步的印象認識,或已經驗的認知
,此時方知前五識的內容意義,此是吾人所必須瞭
解,除此而外,要更進一步了解,在這種認識、認
知的過程中,自小兒時期開始,就會開始建立對人
事物是我、我所有的認知,這樣的認知就會建立起
計有我的我知我見,形成自我中心的我,健康正常
的五陰運行,就這樣很容易轉化成有漏有取的五受
陰心行運轉。
8.一切苦法皆從五受陰出:
從四識住的運行,我們真實瞭解到識與名色五陰
的相依緣法住關係;從六識身的綜合作用,吾人瞭
解了識的認知作用;從意根意識的作用,吾人體會
了何以會在五陰計有我的作用;又從四食的識住攀
緣的作用,以及妄想思量的識住攀緣的作用,吾人
瞭解種下未來有的受生法的道理,吾人乃確實瞭解
一切苦法確從五受陰而出,故人生確有五受陰熾盛
苦,而且也瞭解此五受陰的本質,是無常、苦、空
、非我、非我所的事實真相,此即苦聖諦的真實義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