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綜論三十七道品前言…內涵淵源

【前 言】 綜論三十七道品 一. 三十七道品內涵: 37 道品涵蓋七大類道法,包括 四念處 、 四正斷 、 四神足 、 五根 、 五力 、 七菩提分 、 八聖道 等七類道 法,有包含之道品共 37 道品,每一類道法都有其各 自獨立的修持道法體系,...

2016年10月28日 星期五

五陰16觀行(1)…慧解脫之路

實修實證的16觀行…一條慧解脫之路.(1)
    佛陀告訴舍利弗在場的500阿羅漢。有90人三明已證,有90人已證心慧俱解脫,有320人則證慧解脫,此阿羅漢果真實堅固,他們在見聞疑罪等身口心方面,皆無可令人嫌棄責備之處,蓋諸露已盡,所作已作,已捨重擔,斷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
    佛陀正法的實修法要,吾人深深覺得必須勉勵自己,培養六種能力,每日在坐禪,行禪,與行住坐臥工作的生活中,1.深入了知一切修持清淨梵行的法要義理;2.在實修中培養專注攝心定靜於一境一緣的能力;3.在實修中培養如實覺知觀察的能力;4.在實修中養成正念正知的行持;5.在實修中養成一心三昧的能力;6.在實修中 內觀禪修四念處等,此六大功課各有其適用的情境場所,修法學法雖有法次法向的次第,但對於日日生活中常會出現的貪瞋掉悔疑懼的心念,常見的情緒感受,人生八苦,六識六塵,妄想妄念等,應適時於當下覺知後,如實加以觀照,令這些能力由無而有,由有而至熟練,學法修法者要記得不開始自我修練六種功課,將一直停滯在彼法為零為無的階段,而且喪失了平常許多修練如實觀察的機會,結果不是一直沒有真正開始走上實修實證的此一條慧解脫之路,就是於學法的兩三年中,一直卡在身念處的某個階段,未能進入主要滅煩惱解脫的階段,是故此一切的如實覺察的修練,在具備有基本的專注攝心力與前行資糧道下,吾人應就苦聖諦從名色五陰身心開始,全面的自我訓練如實的正觀五陰,也就是從現見法的內觀禪修四念處開始,作16觀行,真實地走上慧解脫之路,如下所述…。


◎1.正觀身心相依相緣的分別智…

  首先,從內觀禪修四念處之身念處開始,於行住坐臥生活中,如實覺察到身與心是相依相緣的,雖各有各的作用功能,心必須依於六根
、精神與注意力而起作用,而身則依於心的指揮而動作,而內部器官的運作則依於物理化學因緣而運行,有部分身行則不經心想意欲,直接經由潛意識的習性、本能、反射起作用,而名色身心反應習性的建立,則依於身口意行經驗的感知認知,經由初步印象,學習,認識而來,如是持續的觀照此身心,則知有種種色身的身行,種種心的心行變化,也能觀察到其相依相緣的關係。
  譬如,動了要去吃飯的念頭,才會採取去吃飯的相關動作;感覺到皮膚癢了,會很習慣性地伸手去抓癢,此動作屬習性,也屬本能的動作,除非不想抓癢,才會起一不要去抓癢的念頭;或手被煙火燙觸的
瞬間,會很本能的縮回來;或醫學上敲處膝頭處或腳跟後緣時,小腿
會自動彈跳的動作,也不經過念想,純粹是一種反射動作。故有些動作是不須經過念想的,雖然如此,此等動作仍然必須經過識的作用而
本能或習慣性地反射出來,此等識有身識、心意識的綜合作用在裡面
,實際上仍依附於心的機制作用上,仍可覺察到此種身心相依相緣的關係。只是它們並沒經過念想的此一道過程罷了。
  由此若能進入微細正思惟者,必能了解到心意識是如何去跟前五識
作連結,如何發揮意識法塵的作用,包括前五識的法塵,此是潛藏在潛意識的法塵,是以此身會產生本能、習性、反射作用之緣故,於此使吾人對心意識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體會,在此身心,心意識仍居於主導地位,而且它多變異無常,是以佛陀教噵吾人,於心意識應善正思惟,應多如實觀察此心意識,了解此心長夜來易為貪慾所染,瞋恚所染,愚痴所染,於此生起名色分別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