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綜論三十七道品前言…內涵淵源

【前 言】 綜論三十七道品 一. 三十七道品內涵: 37 道品涵蓋七大類道法,包括 四念處 、 四正斷 、 四神足 、 五根 、 五力 、 七菩提分 、 八聖道 等七類道 法,有包含之道品共 37 道品,每一類道法都有其各 自獨立的修持道法體系,...

2016年10月13日 星期四

四念處內觀禪修心要(5)

※大夢法師:四念處內觀禪修心要(5)
b.受念處的成長障礙與解決:
  情緒體就是五陰中受陰的蘊集體系。
  受念處的主體是情緒體,在情緒體的核心具有驅動此一先天自然的情緒能力,這種能力不必經過學習,這是第一面向的自然能力,它們是憤怒、恐懼、怨恨、躁鬱暴力等四種主要的情緒,藉著感情的好惡感這個媒介顯露出來,這些情緒都是人類存活所必要的,否則人類將無法保衛自己,譬如敵意暴力的感覺可提高人類的警覺,拯救自己免於他人暴力的侵犯;恐懼的
情緒令人懂得如何去保護自己;憤怒的情緒則讓人懂得對抗不
公不義,躁鬱的情緒讓人知道需要去修正心煩的知見等等,這
些都是情緒體先天自然必要的情緒能力。
但對一個內觀行者而言,若一直停滯在這樣的情緒,它們勢
必變成修道上的大障礙。所以提升情緒的品質是必要的,否則
相對的慈悲、勇氣、愛心、友善開朗寂靜等蛻變的情緒就不可
能發生。
對這些負面的情緒,或許你會採取隱藏迴避的方式,假裝它
們並不存在;或許你認為刻意去壓抑它們,可以不讓它們成長
,但被壓抑的情緒並不會消失,它們會一直都在那裡;不然就
是順其自然發洩它們,偽裝成勇敢的樣貌。這些方式不論是哪
一種方式,所見到的效應常常只有反效果,芬芳的蛻變是不可
能真正發生的。
  當憤怒出現時,要不是發洩它,不然就是壓抑它,這是我們
常見的兩種對應方式,這可能是幾世紀以來習慣性的反應,不
是我們所要追尋優良的情緒品質。相對於憤怒的優良品質是寬
恕,是慈悲,而想要發展出這慈悲寬恕的品質,也一樣要透過
了解憤怒的本質、作用、禍端等,才會來到慈悲寬恕這一階段
的成長。但在願意充分去了解憤怒的本質之前,你要先能如實
地接受內在具有憤怒存在的事實,這樣的追尋探索,很快地你
會導入如實覺知觀照的階段,開始發展出慈悲寬恕的品質。
  這樣淨化的追尋精進者,會很驚訝地發現,原來憤怒與慈悲
寬恕皆來自同一生命能量的狀態,只是能量振動的形式的不同
而已。它們彼此隱藏在對方的背後,好像錢幣的一體兩面,把
憤怒翻轉過來,便轉化成慈悲寬恕的一面,這是所有內觀行者
必須去翻轉蛻變的障礙…就是憤怒此自然的能力。

  當恐懼出現時,同樣的,你要如實去接受它,不要壓抑它,
接受它,了解它的本質。一旦了解了恐懼的本質,就會開始發
展出勇氣的品質,有勇氣來保護自己,發揮趨吉避凶的本能。
勇氣和恐懼是二元相對的品質,是種自然本能的能力,及蛻
變能力的關係,這樣的了解恐懼的本質,就是正思惟的方式;
同時,也是透過如實的觀照覺知,內觀行者經歷到恐懼的覺受
,了解到恐懼若讓人一味退縮,沒有趨吉避凶的勇氣,唯一結
果就是必然受到傷害,不論是身心的,是財物的,親友的。
  同樣的道理,怨恨相對蛻變的情緒是愛心。怨恨是修道上的
大障礙,它有使道心完全退失的力量,因為怨恨的力量來自於
自我,自我總是隨時在要求權力和支配欲,所以總是在不遂己
意時,生起怨恨、排斥、逼迫他人的行為。有這樣品質的人,
即使當他在愛的時侯,也不是真正的愛,它仍然是一種有支配
欲的愛,甚至不能稱之為愛,只能勉強說是感情關係好的時侯
。因為真正的愛是超越兩人關係的,不是一種慾望。
所以,要轉化怨恨,一定要先了解真正的愛心是什麼,方能
有真正蛻變的品質出現,愛不是在講兩人關係好壞,愛純粹是
一種內在悲心的狀態,沒有親疏關係,沒有好惡關係。愛也是
一種慈心的施予,不講要求,不講條件,不講應該,沒有期待
,沒有意圖,也可以說是無所求的愛,才是真正的愛,這樣你
才能愛在每一當下片刻,這樣的愛才能普及於無量眾生。而這
一段蛻變的旅程都要從了解和靜心覺知開始。
  至於暴力躁鬱這自然能力的蛻變轉化,它的另一面就是友善
開朗與寂靜。像憤怒一樣,壓抑或發洩的反應只會招致累積暴
力效應或自殘、退縮、自閉的結果。或者只是在口頭上宣稱自
己是非暴力主義者,或是表面偽裝成人道主義者,這些都不能
改變內在暴力或躁鬱存在的狀態,它會一直都在那裡。
  這些情緒都是自然給予的能力,像性能力一樣,自有其天生
的本能作用。若想要轉化這些可能惡化的情緒,一定要從接受
暴力是自然界所給與的一種品質開始,從了解暴力可能惡化的
本質開始,淨念靜心的行者需要這樣去蛻變這些自然給予的品
質,只要持續地往自己內在心靈追尋探索和觀照覺知,總有到
達目的地的一天,甚至從這些相對的情緒跳脫出來,直入超意
識的靈性世界,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