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綜論三十七道品前言…內涵淵源

【前 言】 綜論三十七道品 一. 三十七道品內涵: 37 道品涵蓋七大類道法,包括 四念處 、 四正斷 、 四神足 、 五根 、 五力 、 七菩提分 、 八聖道 等七類道 法,有包含之道品共 37 道品,每一類道法都有其各 自獨立的修持道法體系,...

2016年7月20日 星期三

細說四聖諦 序文

 

四聖諦者法聖諦法集聖諦法滅聖諦法滅道聖諦中諸法若以苦法為則又稱為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等四聖諦。
四聖諦是一切佛法的慧學是菩提智慧的慧根慧力
,是如實觀察覺知五陰自心相的自覺智,是平等慧如
實正觀的自覺智,是開啟因緣集滅法法住智之鑰,也
是開啟等正覺智、涅槃智必要之自覺智。此自覺智乃
自四聖諦無漏思惟修的如實觀生起。
一切佛法皆離不開苦集滅道的四大主題一是要離
苦得樂,滅除諸煩惱苦,得真實禪定樂、遠離樂、無
欲樂、寂滅樂、涅槃樂二是要真實瞭解諸法的因緣
集滅法,了知諸法隨順因緣具足而生起集成,若集起
諸法的因緣滅,其生起之法亦滅,如是真實了知是無
明有愛計有我,故生起集成煩惱的我法三是要從因
緣集滅之理與現象,了知諸行無常,了知諸法無我,
以及寂滅涅槃之三大法印,如是故能從計有我的無明
有愛中生明解脫,乃至成等正覺之成佛之道四是
學佛的八件事,也是八件基本道品,就是學佛知見、
佛心志、佛正語、佛妙行、佛修道生活、佛精進於法
、佛正念護心、佛的一心三昧力等八道品。故說一切
法皆自法集滅道的四聖諦而出一切佛法皆在說明
法、集、滅、道的真理與覺悟。

真實生活例子說明無漏思惟修(2)

.真實的生活例子來說明怎樣無漏思惟修(2)
1.法聖諦:了知某一事一法的真實經過與結果,包括心行
          感受的反應…本事本義:
  大家最喜歡共修的體驗分享,賣麵條的師兄之後也就正念
正知之修習提問,第一問經行為何可觀到要轉彎的念頭,負
責師兄想就正念正知的修習講到為何可觀到意欲轉彎的念頭
,每次開講不到20秒,賣麵條師兄就搶話截斷負責師兄繼
續說下去,說:「這不是他要問的問題!」第二次來則更換為
:他要問正念正知在聲音,何以發生耳鳴的問題?第三次則
更換為:為何只聽到同修的聲音,眼睛只出神地盯住他同修
的嘴在動而已?第四次則又更換為:為何他在胸腹間有氣在
亂竄?第五次又更換為:正念正知的修習可觀到意欲動作的
念頭,負責師兄你沒有這樣的體驗,是不是?就這樣連五次
為難負責師兄,而忘了當初進來時,是誰教會他怎麼打坐、
經行,修習正念正知的?負責師兄察覺到此情況時,沒有生
氣,有些失望,這種結果開始讓他進入沈思!

真實生活例子說明無漏思惟修(2)

.真實的生活例子來說明怎樣無漏思惟修(2)
1.法聖諦:了知某一事一法的真實經過與結果,包括心行
          感受的反應…本事本義:
  大家最喜歡共修的體驗分享,賣麵條的師兄之後也就正念
正知之修習提問,第一問經行為何可觀到要轉彎的念頭,負
責師兄想就正念正知的修習講到為何可觀到意欲轉彎的念頭
,每次開講不到20秒,賣麵條師兄就搶話截斷負責師兄繼
續說下去,說:「這不是他要問的問題!」第二次來則更換為
:他要問正念正知在聲音,何以發生耳鳴的問題?第三次則
更換為:為何只聽到同修的聲音,眼睛只出神地盯住他同修
的嘴在動而已?第四次則又更換為:為何他在胸腹間有氣在
亂竄?第五次又更換為:正念正知的修習可觀到意欲動作的
念頭,負責師兄你沒有這樣的體驗,是不是?就這樣連五次
為難負責師兄,而忘了當初進來時,是誰教會他怎麼打坐、
經行,修習正念正知的?負責師兄察覺到此情況時,沒有生
氣,有些失望,這種結果開始讓他進入沈思!

法念處之四聖諦無漏思惟修實例:(1)

◎為何由四念處的有覺有觀及四聖諦的無漏思惟修,
能修入身止息、心止息、寂滅純一、明分解脫。
參閱雜阿含379389.396.803.807.810.814.815.616.
或到大和道一google-youtubef1f28影集
說明四念處禪修法要的五種如實觀思惟修可知。

法念處之四聖諦無漏思惟修實例:(1)(2)
.真實的生活例子來說明師父教導怎樣無漏思惟修(1)
1.法聖諦:了知某一事一法的真實經過與結果,包括心
行感受的反應…本事本義:
某道場負責師兄,因共修分享體驗時,告訴在場的師
兄師姊說,分享體驗時,不要去攻擊,吐槽,詆毀別人
的體驗一事,而發展到遭致本山師父的不滿,及得罪了
當時在場的兩位法友。

受念處的四聖諦無漏思惟修

受念處的四聖諦無漏思惟修:
1.於六受身本義或苦諦的如實觀與思惟…法聖諦:
五陰的受陰,就是吾人的情緒感受,受念處就是這好惡感受的念處,這些情緒感受乃由六觸入處所接觸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境所引發,故它的本義是為六受
身,即指眼色觸生受,耳聲觸生受,鼻香觸生受,舌
味觸生受,身觸細滑生受,意觸法生受,如是說受陰
來處,於此自心相要能如實自覺知。
而於覺受之覺相,若以分三類而言,是為苦受、樂
受、不苦不樂受等。受之苦聖諦思惟,也就是一般苦
法覺受的所謂苦聖諦思惟,在六觸身生六受,然後於
五陰執取生起苦受,此即受念處法聖諦之實義思惟,
也要能如實內觀覺知苦受等心行自心相之生起。

身念處的四聖諦無漏思惟修

身念處的四聖諦無漏思惟修:
1.於色身本義或苦諦的如實觀與思惟…法聖諦:
身念處乃言吾人此色身有關所起的念頭。身念住則是指吾人將此心的注意力集中於此色身上。
  身念處四聖諦無漏思惟修的第一觀,就是要如實知
此色身是地水火風四大及其因緣所造作而成,不是由
誰所製作而成的,以此地水火風的物理特性,以及化
合作用性質來說明色身的物質性,這是思惟認知此色
身本義的第一步

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四念處無漏思惟修

何謂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
苦滅道跡就是從如實覺知苦聖諦    的煩惱苦現起,為解脫此煩惱苦,    乃徹底思惟瞭解集起此煩惱苦的原因,是怎樣的因緣引起此煩惱,瞭解後就思惟應如何去滅除此集因緣,令煩惱苦消失,於是如實地生起明分的滅煩惱的正見,正見一起,因我見或邪見所引起的
煩惱苦被滅除了,正念護心現前,心正定一心,現前
一法解脫,類此從覺知苦到正念護心,正定一心解脫
,此道跡即為苦滅道跡;類此苦滅道跡的思惟,就是
四聖諦的無漏思惟模式

苦滅聖諦如實知…四念處無漏思惟修

何謂苦滅聖諦如實知?
若不如實知苦聖諦,就一定不如實知苦集聖諦;不如實知苦集聖諦,就一定不如實知苦滅聖諦。但若已知苦集聖諦者,雖已知應斷此集因緣的源頭:無明與有愛,卻不知何謂無明,若不知何謂無明,就不知如
何斷此無明,故要如實知此苦滅聖諦須分兩階段來如
實知此滅聖諦,首先已知貪瞋癡集的因緣中計我、見
我,故引起生老病死、憂悲惱苦聚集,若能於五陰不
計我,不見我,就能於現法中不起貪瞋癡,貪瞋癡滅
則憂悲惱苦聚集滅,此時就現法中的集因緣滅,煩惱
苦滅,是為現法的苦滅聖諦如實知,此為第一階段

苦集聖諦如實知…四聖諦

何謂苦集聖諦如實知?
苦集聖諦乃前面如實知苦聖諦,雖知苦皆從五受陰心行運轉而出,卻不能真實了知何因何緣有此心行運轉,所以苦集聖諦的如實知,就是要如實知集起、生成、轉變成煩惱苦的因緣真相為何;或於諸法本義如實知,此心意識的識住,起心,作意,動念,成識的心行運轉過程,何以會集起煩惱苦或諸欲惡不善法?
  要如實知苦集聖諦,首先得了知煩惱苦既然從五受
陰出,就從五受陰作如實觀,就會如實知見在五受陰
中計有我,見我,生起我見、繫著、使、心結縛而起
貪欲苦因。但如何在五受陰中見我呢?原來五受陰
住認知的資料,都從六根對六塵的接觸而來,所謂眼
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此六觸入所觸
,自嬰兒時期開始,就對六塵計我,計我所有,隨著
日子累積越來越多的我所有,就會開始在五受陰見我
,計有我,六觸所觸生諸受,樂受則生貪欲,苦受則
生瞋恚,不苦不樂受則生不知不明,貪瞋甚則生害心
,不信善有善報,不信惡有惡報,故如是真實作觀能
如實苦集聖諦的道理。

2016年7月19日 星期二

四聖諦的無漏思惟…苦聖諦如實知

 何等為四聖諦的無漏思惟?
四聖諦是依於苦集滅道的次序現觀的;四聖諦的無漏思惟亦如是的法次法向,四聖諦的無漏思惟因此有一特性,為由已知果來證起因,這種由果證因如實知
見後,以後見果就知因,此時現觀現證的能力由此培
養而出,同時很清楚地瞭解何種果出自何種因,四聖
諦之無漏思惟即依此特性而思惟於苦集滅道之次序,
蓋苦聖諦乃集聖諦之果,集聖諦乃苦聖諦之因;滅聖
諦乃道聖諦之果,道聖諦乃滅聖諦之因。如此可見四
聖諦無漏思惟的修持可分為兩大階段:一是由苦聖諦
至集聖諦如實自覺知的階段;一是由滅聖諦至道聖諦
止息,生明,解脫的階段。
  四聖諦的這兩大修持階段,又以什麼來連接成一無
漏思惟的心法,成為貫穿四聖諦的主軸?這就是十二
緣起法,此緣起法以緣緣集道跡及緣緣滅道跡,形成
因緣集滅道跡,從苦聖諦,經集聖諦與滅聖諦,至道
聖諦的正見生起,成為四聖諦的主軸。這就是四聖諦
之所以成為佛陀正法慧學的原因,由此開啟解脫知見
的智慧,所謂的自覺智與法住智。當它與七菩提分的
等覺結合修習時,後知涅槃所需的等正覺智就會於精
進中開啟,這種菩提正覺的大智慧,也是以四聖諦為
慧根來培養建立,故知四聖諦乃佛陀正法之菩提種子
,是使修習佛陀正法慧力增長的無漏心法
此一無漏思惟的模式,在法集滅道的思惟中,會培
養出善見於法的能力,善見其過患的能力,善見其止
息寂滅、生明解脫能力,善見其集滅道跡的能力,善
解諸禪的真實義,善入諸法真實義的能力。這種四聖
諦無漏思惟的基本模式,就是前面所說四聖諦的七處
善隨觀的方式,而以因緣集滅法分成苦集滅道四階段
,來闡述其無漏思惟的模式。

四念處的四聖諦無漏思惟修前言

.四念處的四聖諦無漏思惟修:
四念處是一切法,四念處是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四念處就是色受想行識等五陰身心的行處,雜阿含276.42於五陰作七處善隨觀,於四大色觀其法集滅道味患離等七處善如實知,於六受身觀其法集滅道味患離等七處善如實知,於六想身觀其法集滅道味患離等七處善如實知,於六思身觀其法集滅道
味患離等七處善如實知,於六識身觀其法集滅道味患
離等七處善如實知,並於五受陰、十八界、六入處等
觀其如實無我,思惟其實義,故能於此五受陰生厭遠
離,離欲無欲,滅盡不起諸漏,內心行捨,得無漏心
解脫,慧解脫。
從此七處善隨觀,可知乃就五受陰的七處隨觀,而
此七處善就是法集滅道味患離等七處,其中的法集滅
道就是四聖諦的法集滅道,是以相對於五受陰的四念
處,能與四聖諦的無漏思惟心法相應,作四聖諦的無
漏思惟修。
佛陀在世證道後,初轉正法法輪,就是四聖諦的聖
道法,這是佛陀在世所傳正法的核心,而此核心的核
心就是出世間的道聖諦,此出世間八正道是無漏、無
取的聖道法,是不起煩惱苦的聖道法,故四聖諦是不
起煩惱苦的無漏思惟心法,當有漏煩惱苦集起時,故
能入此道諦而滅之,是故若說四聖諦的核心只在滅苦
,此說就太簡化了四聖諦的無漏心法。
四聖諦的三轉十二行是在說無上菩提修證三要,從
苦集滅道的應知,到知斷證修之所應作,直至已悉知
,已斷出,已證出,已修出,於聖道法自知,自覺,
終成無上菩提之等正覺。

2016年7月17日 星期日

心念處修安那般那念:

⊙心念處修安那般那念:
覺知心;覺知心悅;覺知心定;
覺知心解脫入息,於覺知心解脫入息善學,覺知心解脫出息,於覺知心解脫出息善學。
心念處安那般那念修習第一階覺知心
  心念處者,心意識之念,以覺想、心識、心境為主
,覺知心就是如實覺知此心意識之覺想念頭,特別是
貪欲想、瞋恚想、癡害想,此三不善想於正觀此心時
一旦生起,立即如實察覺,就當以律儀斷或隨護斷斷
之,以善法修正,以正念護心,以正智隨護,故先要
能如實覺知此心的當下狀態,這正是四聖諦先覺知應
斷的階段。
  但此三不善覺於受念處修習安那般那念之第三階、
第四階時,就可能已經過如實覺知心行與止息滅盡的
階段,所以修習到受念處第四階,此三不善覺應已甚
薄弱,所謂破一分貪瞋癡,就得一分覺明,證一分現
法清淨,於擇法精進菩提等覺力也跟著提升,再透過
出入息的善學,已能以呼吸的狀態來平靜此心行的能
力也大增,這樣到了心念處第一階,除了如實覺知三
不善想的現證力增加,覺知到心清淨的機緣也如實增
加了,這是心念處修習安般念的第一要義,要能於坐
禪中開始能覺知到清淨心,由覺知穢污心至清淨心,
正是心念處修習的第一目標。

受念處修安那般那念:

⊙受念處修安那般那念:
覺知喜;覺知樂;覺知心行;
覺知心行息入息,於覺知心行息入息善學,覺知心行息出息,於覺知心行息出息善學。
覺知喜;覺知樂;覺知心行;
此是受念處安那般那修習的1~3階:如實覺知歡喜的現起;如實覺知安樂的現起;如實覺知五陰心行自心相的現起。
受念處安那般那念修習第一階…覺知喜:
受念處的安那般那念修習,是承繼身念處安那般那
念修習的第四階而來的,而此身念處第四階的止息一
切身行,如同七菩提分的擇法精進覺分,依於善法精
進修持,離諸食想的束縛,放鬆身心,生起喜覺分的
菩提覺悟;也如同初禪的離欲生喜樂一樣,在身念處
第三階如實覺知四大十六行相修習時,必須具有相當
程度的專注力,長久的專注是會引起注意力的疲勞,
因專注內含有一種精神繃緊的現象,才能專心集中精
神在一所緣上,故要從身念處第三階進入第四階的止
息一切身行,就是要從長時覺知身行的緊張放鬆下來
,安靜下來,一旦真正使大腦放鬆安靜下來,大腦某
腺體就會釋放出β腦內咖啡因、多巴胺等內激素物質
,令人生起愉悅歡樂的覺受,這是一種身心同感喜悅
、歡喜的覺受,是屬於受念處的情緒感受反應,修習
者此時能如實覺知到這種喜悅歡喜,是為受念處安那
般那念修習的第一階。

身念處修安那般那念:

細說上述安那般那念16階的修習如下:
⊙身念處修安那般那念:
念於內息繫念善學念於外息繫念善學
  此是身念處第一階如實覺知入息,知是入息,如實覺知出息,知是出息,如是繫念善學。
  所謂內息就是呼吸中的吸氣,吸氣在內故稱內息;
所謂外息就是呼吸中的吐氣,吐氣在外,故稱外息。
由於呼吸的出入息,出息是一念,入息也是一念;又
呼吸自鼻腔出入,鼻子屬色身分,鼻子出入的氣息也
屬於身念處,又稱呼吸身,故於身念處,就安那般那
立場而言,身念處的身行就是指呼吸的出入息而言,
再擴大解釋時,才與此色身乃地水火風四大界所造作
連結。
  所以念於出入息,就是要集中注意力於鼻端處的出
入息,如此修學一心專注於出息,專注於入息,此第
一階的目的有二義,一是任何坐禪、靜坐必須先行調
整身心入靜,放鬆身心,不要讓妄想、妄念到處紛飛
,運用專注於呼吸,來收攝散亂在外的心,使不知在
忙碌什麼的此心,暫時休息下來,正念一心觀察出入
息,此即繫念善學。
二是以呼吸作為所緣專注對象,讓吾人瞭解到人是
靠著呼吸而存活,呼吸的重要不言而喻,重要到幾乎
等於是人生,只有呼吸才有生命的生機。怎樣的呼吸
才能充分運用到那呼吸氣的動能?怎樣的呼吸才能放
鬆整個身心?心這個東西,是很難以意識去控制的,
越想控制它壓抑它,它越是反彈,反效應力越大,所
以想以心制心很難,要使心情放鬆沈靜下來,最好的
方式就是以呼吸來轉移心情,放鬆心情。
這是繫念於出入息善學的第一門課,也是安那般那
念開宗明義的第一修習善學的法要與宗旨。

2016年7月14日 星期四

安那般那念修法念處

※ 師父重點說:怎樣修持安般念的法念處?
1.總說:念處是念頭之處之類;
念住是心注意集中之意。
法法觀念住是一法接過一法的注意觀察與覺知.
安那般那念修法念處,是以呼吸相應於身心寂滅的修習禪觀法,
分內觀、外觀、及內外觀,以配合念菩提分的內法與外法。總共
有五種觀法,這就是四念處的觀心法門,安般念只是其中的一種.
此禪修法共16階,心念處有四階次,法念處也有四階,採坐禪式
的禪修方式。入息念是吸氣相為念住,出息念是呼氣相為念住,
也是呼吸覺受相,安那般那念修法念處如下:
2.法念住第一階:觀察無常,觀一切法無常,觀諸行無常。
目的:總攬前面身受心念處的一切行,主要是六根接觸六塵,所生
起的一切法,作觀此諸法的無常事實,生住異滅變化的事實
,乃至於五陰無常生滅的事實,並善內思惟知無常生滅從緣
起,只見緣起緣滅諸法,不見有我,如是體認了世間空,常
恆不變易空,我及我所空的空心三昧,真實體會了諸法無我
的事實,諸法無常的空三昧。
3.法念處第二階:觀察斷,一切有餘行、有餘相之觀斷。
目的:住無常想,可如實觀諸行相的生滅變易,諸色聲香味觸法等
六相之變易,如是善內思惟知六外境相,皆是無常生滅法,
乃從緣起因緣而集,因緣滅而滅,因此於六行相可圓滿圓融
攝受,但不會去執著它,攀緣不放,能取能捨的平等心的覺
悟生起,故能斷此六相的樂著,不念一切相,無相心住,體
認了無相心三昧,如是觀斷,必協同無常觀、生滅觀、無我
觀而斷此一切六相,斷六相,細觸食喜貪亦斷。
4.法念處第三階:觀察無欲,欲界、色界、無色界等愛欲之觀無欲。
目的:內觀行者住無常想,體認了空三昧,無相心三昧,平等一心
的無我觀,乃能進一步捨離欲界五欲之愛染,捨離色界美好
清淨喜悅的愛著,捨離無色界靜謐清淨舒暢的愛著,作此三
界愛欲的無欲觀,三界愛欲斷,意思食喜貪亦斷。貪欲相斷
,瞋恚相斷,愚癡相斷,乃度無量識的作用,內善思惟此三
相斷,知是為無所有,無所有心住,體認了無所有心三昧,
如是觀無欲,知無欲就是無我所,無我所故進入無所有心三
昧的體認。
4.法念處第四階:觀察滅,觀察滅法,一切行、一切思想寂滅。
出息善學,入息善學,知善內思惟。
目的:住無常想,經生滅觀、無欲觀、平等一心的無我觀,確知諸
法是因緣集法,因緣滅法,諸法終歸於滅是法滅,法滅者,
一切思想、一切行皆止息寂滅,一切法空寂不可得,如實體
認了無諍三昧,第一心無量,第一無相,第一無所有,第一
貪瞋癡空,常恆不變易法空,一切世間空,非我及非我所亦
空。如是作滅觀,了知生無來處,滅無去處,諸行皆不實而
生,不實而滅,這時能所皆捨而入捨觀,寂滅現前的境界。
當一切行滅,一切思想滅,當善知此呼吸相如何影響及整個
身心,如心念處的第四階,心解脫的呼吸相會是如何,出息
如何?入息如何?
5.法義法要的釐清:
a. 南部某寺數年前說,觀無常生滅法是不能生智慧,不能解脫的,
事實上,佛陀的教導,不論是從住無常想,修生滅觀、無欲觀、
滅觀、捨觀等觀行的角度來說也好,或從佛陀對無常的定義來說
也好,這樣的說法只是個人的推想而已,佛陀說,無常是有為行
,從緣起,生滅法,患法,離欲法,斷知法。說無常有生住變異
的變化,凡屬有所造作的一切行皆是如此,永遠如此,必是如此
,這就是生滅法,但為何有如是的生滅變易?這一切皆從緣起的
因緣變易而來,生是某因緣具足而生起,滅是某些因緣消失了而
滅,故有此生住異滅的變易,是以無常的現象來自四聖諦的因緣
集滅聖諦,也就是來自十二緣起的緣緣集滅道跡,所謂的緣起自
然法則,也因此說無常變易苦是患法,因了知無常此一甚深意涵
,住無常想可修離欲法,乃至修斷知法,修習於四念處可度憂悲
,越煩惱,令心得清淨,此由知患法轉入離欲法、斷知法,就是
生起解脫智慧的開始,才能修習無欲觀,滅觀,捨觀,行持三依
一捨的修證方法,直到心解脫,慧解脫。
b. 第一階觀無常的諸法,包括修諸禪法有否落入五蓋之法,有否立
起七菩提法,有否進入四聖諦無漏思惟心法修持的覺知等,蓋修
習四念處,應依七菩提分的修證次第而體證,而在此無常觀的過
程,有意識覺觀的狀態,常突然就轉入無意識不自覺的狀況,或
為貪欲蓋等五蓋所纏縛,心不得自由自在,故修此法念處第一階
,當保持有覺有觀的一心念住,依擇法精進菩提分,生起出離勝
妙的隨喜,心乃得定於觀無常、緣起、無我。
c.第二階至第四階,就是進入捨菩提的三解脫界,斷解脫界、無欲
解脫界、滅解脫界等,這是善法捨、不善法捨的平等一心覺悟的
捨菩提,所進入的三主要解脫界,這時內觀行者於諸法已有平等
一心的覺悟,此是進入三解脫界的必要條件。
d.法念處說明須依遠離、無欲、滅,向於捨的修證法則,來修證諸
法,方能證入三解脫界。也就是須依無常觀,生滅觀,無欲觀,
滅觀,捨觀等五如實觀,這是有觀有覺,又善內思惟覺知,來修
證諸法的修持法,唯此方能開啟解脫的智慧,開啟平等一心覺悟
的等覺,由覺知觀察,內正思惟,到正智正念調伏止息世間貪憂
,正是所謂一其心念,不顧聲色,善攝心法,住四念處的修法。
e.佛陀教導的安那般那出入息,是佛陀在大雪山修苦行斷食、禪定
閉息中,體會到呼吸在禪修中的重要性,對生理與精神上的重大
影響,呼吸與此身心的調和,有著絕對的關係,故教導弟子如何
以安那般那念修習四念處16階,而採行坐禪的方式修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