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 宋 天竺三藏 求那跋陀羅 譯 西元 435 年…常淨法師彙編(釋見聖)
壹:《認識雜阿含經》………………………
貳:【雜阿含經】七誦五十一相應
叁:【雜阿含經修多羅】表
【一】五陰誦 (1)(1)(1)陰相應 ………………
【二】六入處誦 (2)(2)(2)入處相應 …………
【三】雜因誦 (3)(3)(3)因緣相應……………
(四食相應 )…………
(4) 四聖諦相應 ………
(5) 界相應 …………
(6) 受相應 …………
【四】道品誦 (7)(7)(7)四念處相應…………
(8) 四正斷相應…
(9) 四如意足相應
(10)根相應……………
(11)力相應 ……………
(12)支相應 ………
(13)八聖道分相應 ……
(14)安那般念相應…
(15)三學相應 …………
(16)不壞淨相應………
肆: 【雜阿含經:記說、祈夜】表……… ……… 第二冊(下)
雜阿含經 【五陰誦】 宋天竺三藏 求那跋陀羅 譯…常淨法師編
卷 1 (1~32 經)…………………
卷 2 (33~58 經) ………………
卷 3 (59~87 經) ………………
卷 5 (103~110 經) ……………
卷 10 (256~272 經) ……………
雜阿含經 (修多羅 ) 宋 天竺三藏 求那跋陀羅 譯
【五陰誦】 卷 1 (1~32 經)…(大正藏)
(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
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
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如觀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色當正思惟,觀色無常如實知。
所以者何?比丘於色正思惟,觀色無常如實知者,於色欲貪斷,欲貪斷者說心解脫。
如是受、想、行、識,當正思惟,觀識無常如實知。
所以者何?於識正思惟,觀識無常者,則於識欲貪斷,欲貪斷者說心解脫。
如是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如是正思惟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色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則不能斷苦。
如是受、想、行、識,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則不能斷苦。
諸比丘!於色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則能斷苦。
如是受、想、行、識,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則能堪任斷苦」。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於色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心不解脫者,則不能越生老病死怖。
如是受、想、行、識,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貪,心不解脫者,則不能越生老病死怖。
比丘!於色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則能越生老病死怖。
如是受、想、行,識,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則能越生老病死怖」。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於色不知,不明、不離欲貪,心不解脫,心不解脫者,則不能斷苦。
如是受、想、行、識,不知、不明、不離欲貪,心不解脫者,則不能斷苦。
於色若知、若明、若離欲貪,心得解脫者,則能斷苦。
如是受、想、行、識,若知、若明、若離欲貪,心得解脫者,則能斷苦」。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六)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於色不知,不明、不離欲貪,心不解脫者,則不能越生老病死怖。
如是受、想、行、識,不知、不明、不離欲貪,心不解脫者,則不能越生老病死怖。
諸比丘!於色若知、若明、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則能越生老病死怖。
如是受、想、行、識,若知、若明、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則能越生老病死怖」。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七)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於色愛喜者,則於苦愛喜;於苦愛喜者,則於苦不得解脫。
如是受、想、行、識愛喜者,則愛喜苦;愛喜苦者,則於苦不得解脫。
諸比丘!於色不愛喜者,則不喜於苦;不喜於苦者,則於苦得解脫。
如是受、想、行、識不愛喜者,則不喜於苦;不喜於苦者,則於苦得解脫」。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無常及苦、空,非我、正思惟,無知等四種,及於色喜樂。
( 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未來色無常,況現在色!
聖弟子如是觀者,不顧過去色,不欣未來色,於現在色厭、離欲、正向滅盡。
如是過去、未來受、想、行、識無常,況現在識!
聖弟子如是觀者,不顧過去識,不欣未來識,於現在識厭、離欲、正向滅盡」。
如觀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
如是受、想、行、識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亦非我所;
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
聖弟子如是觀者,厭於色,厭受、想、行、識。厭故不樂,不樂故得解脫,
解脫者真實智生: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時諸此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一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即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
如是受、想、行、識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即非我所;
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聖弟子如是觀者,於色解脫,於受、想、行、識解脫,
我說是等解脫於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一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比尊告諸比丘:「色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色者,彼亦無常;
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色,云何有常!
如是受、想、行、識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識者,彼亦無常;
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識,云何有常!
如是諸比丘!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無常者則是苦,苦者則非我,非我者則非我所。聖弟子如是觀者,厭於色,厭於受、想、行、識。厭者不樂,不樂則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一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色者,彼亦無常;
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色,云何有常!
受、想、行、識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識者,彼亦無常;
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識,云何有常!
如是比丘!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
無常者則是苦,苦者則非我,非我者則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
聖弟子如是觀者,於色解脫,於受、想、行、識解脫,我說是等為解脫生老病死、
憂悲惱苦」。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一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若眾生於色不味者,則不染於色,以眾生於色味故,則有染著。
如是眾生於受、想、行、識不味者,彼眾生則不染於識;
以眾生味受、想、行、識故,彼眾生染著於識。
諸比丘!若色於眾生不為患者,彼諸眾生不應厭色;
以色為眾生患故,彼諸眾生則厭於色。
如是受、想、行、識不為患者,彼諸眾生不應厭識;
以受、想、行、識為眾生患故,彼諸眾生則厭於識。
諸比丘!若色於眾生無出離者,彼諸眾生不應出離於色;
以色於眾生有出離故,彼諸眾生出離於色。
如是受、想、行、識於眾生無出離者,彼諸眾生不應出離於識;
以受、想、行、識於眾生有出離故,彼諸眾生出離於識。
諸比丘!若我於此五受陰,不如實知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者,
我於諸天、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不脫、不出、不離,永住顛倒,
亦不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諸比丘!我以如實知此五受陰,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
故我於諸天、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得脫、得出、得離、得解脫結縛,永不住顛倒,亦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一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我昔於色味,有求、有行,若於色味隨順覺,則於色味以智慧如實見。
如是於受、想、行、識味,有求、有行,若於受、想、行、識味隨順覺,則於識味以智慧
如實見。
諸比丘!我於色患,有求、有行,若於色患隨順覺,則於色患以智慧如實見。
如是受、想、行、識患,有求、有行,若於識患隨順覺,則於識患以智慧如實見。
諸比丘!我於色離,有求、有行,若於色隨順覺,則於色離以智慧如實見。
如是受、想、行、識離,有求、有行,若於受、想、行、識離隨順覺,
則於受、想、行、識離以智慧如實見。
諸比丘!我於五受陰,不如實知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者,我於諸天、若魔、若梵,
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不脫、不離、不出,永住顛倒,不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
諸比丘!我以如實知五受陰,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我於諸天、若魔、若梵,沙門、
婆羅門,天、人眾中,以脫、以離、以出,永不住顛倒,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一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稽首佛足,卻住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今當為我略說法要。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修不放逸,修不放逸已,當復思惟,所以善男子出家,剃除
鬚髮,身著法服,信家非家出家,為究竟無上梵行,現法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
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爾時‧世尊告彼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快說此言,云當為我略說法要。我聞法已,
獨一靜處,修不放逸,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如是說耶」?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比丘!若隨使使者,即隨使死;若隨使死者,為取所縛。比丘若不隨使使,則不隨使死;
不隨使死者,則於取解脫」。
比丘白佛:「知已,世尊!知已,善逝」!
佛告比丘:「汝云何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
比丘白佛言:「世尊!色隨使使,色隨使死;隨使使、隨使死者,則為取所縛。如是受、想、行、識,隨使使,隨使死;隨使使,隨使死者,為取所縛。世尊!若色不隨使使,
不隨使死;不隨使使、不隨使死者,則於取解脫。
如是受、想、行、識,不隨使使,不隨使死;不隨使使、不隨使死者,則於取解脫。
如是世尊略說法中,廣解其義」。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比丘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
所以者何?色隨使使,隨使死;隨使使、隨使死者,則為取所縛。
如是受、想、行、識,隨使使,隨使死;隨使使、隨使死者,則為取所縛。
比丘!色不隨使使,不隨使死;不隨使使,不隨使死者,則於取解脫。
如是受、想,行、識,不隨使使,不隨使死;不隨使使、不隨使死者,則於取解脫」。
時彼比丘聞佛所說,心大歡喜,禮佛而退。獨在靜處,精勤修習,住不放逸。
精勤修習、住不放逸已,思惟所以;善男子出家,剃除鬚髮,身著法服,信家非家,
出家乃至自知不受後有。時彼比丘即成羅漢,心得解脫。
( 一六)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所問如上。差別者:
「隨使使,隨使死者,則增諸數:若不隨使使,不隨使死者,則不增諸數」。
佛告比丘:「汝云何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
時彼比丘白佛言:「世尊!若色隨使使,隨使死;隨使使、隨使死者,則增諸數。
如是受、想、行、識,隨使使,隨使死;隨使使,隨使死者,則增諸數。
世尊!若色不隨使使,不隨使死;不隨使使,不隨使死者,則不增諸數。
如是受、想,行、識,不隨使使,不隨使死;不隨使使,不隨使死者,則不增諸數。
如是世尊!我於略說法中廣解其義」。如是乃至得阿羅漢,心得解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