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淨法師說四正斷…斷斷、律儀斷、隨護斷、修斷。
四正斷又名四正勤,亦名四正方便,總稱四精進。表面看來是指同一四正斷的意義,實質修持內涵確實是一樣的,但就名相的差異,事實上確實含有另一層的意涵。
a、四正斷者,意謂四種正斷的修持方式,行者於四念處五陰心行自心相內觀時,則於善法、不善法要能分別,然後有足夠的能力去修斷、隨護斷、律儀斷、斷斷等四種正斷的修持。直接述之於如何透過斷斷與律儀斷修不善法,如何經由隨護斷與修斷來修持善法;雖然如此,但如何行使這四種方式的正斷的道法,屬細節的部份則分別敘述於其他道品內,包括五陰、六入處的運轉篇經文中,並無於875等經內直接說明其運作的細節,吾人將分別敘述於下面各節的要點中。
b、 正方便者,就是正確的,端正的,直接的,便利的,有效的,有黠慧的善巧方便。方便二字的本意,是形容一種便利的方式即可取得,運用於修行的領域,就是指一種直接有效,能達到修行目標的方法。就四正斷的斷除不善法,增益善法而言,正方便正是指一種正確無誤的道法,能有效,直接完成斷除惡法,增益善法的目標。從這兒吾人瞭解到佛陀所教導的正法,是一種直接的觀心法門,直接從心地下手修持,直接內觀五陰身心行的自心相,配合正志的堅定,以及解脫知見的信念,直接從心地破除我見的執著,一旦執著的破除,就會快速在菩提道上精進不已,是以四正斷又可稱為四正方便。
c、 四正勤者,則專指勤奮努力不懈於斷除惡法,成就善法,增益善法而言,此等努力不懈,常不休息的說法皆是指此正勤而言。四正勤則指勤奮努力就能達成斷除不善法,增益善法的四種道品,故經文中常說: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有努力有勤奮,才能做到不放逸的修行,所謂一切善法皆以不放逸為本,不放逸則以勤奮努力為基礎。也許有人主張應以修無為法為要,故說清淨無為道法,主張應直探清淨自性的核心,不要浪費時間在周邊現象的相上研究,也就是說不要浪費時間在有為法上修持,說這樣不能稱為不放逸,這樣永遠不知什麼
c、 四正勤者,則專指勤奮努力不懈於斷除惡法,成就善法,增益善法而言,此等努力不懈,常不休息的說法皆是指此正勤而言。四正勤則指勤奮努力就能達成斷除不善法,增益善法的四種道品,故經文中常說: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有努力有勤奮,才能做到不放逸的修行,所謂一切善法皆以不放逸為本,不放逸則以勤奮努力為基礎。也許有人主張應以修無為法為要,故說清淨無為道法,主張應直探清淨自性的核心,不要浪費時間在周邊現象的相上研究,也就是說不要浪費時間在有為法上修持,說這樣不能稱為不放逸,這樣永遠不知什麼
叫作「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說一切相皆是虛妄,何必花功夫在相上攀緣,說這就是執著於相,說這就是無明,為破除無明故,是以應該直探根源之中心…如來藏性、空性的妙義。但是吾人從只是一味的這樣主張或體驗,並不能看出他怎樣修得明心的這個層次,蓋吾人與生帶來的無明習性若不破除的話,心怎能明得了?而無明習性偏偏又都表現在這些身口意行為的相上,從這些相中下功夫,正是有為法修行的必然起點,是以若不從身口意的這些有為法下功夫,怎能破得了無明?金剛經上不是有說:「 若人能見相非相,即見如來」,但是怎麼去見相非相呢?若不從相上如實的下功夫,怎能見到諸相的本義、本質、本事因緣呢?四正勤的深義正是要勤奮努力於修持這個部分,從五陰自心相的內觀中,漸漸看到它的本質,它的本事因緣變化,它的無常生滅變化,它的第一義空,它的清淨無染的層次,才終於能見到那涅槃境界的清淨心性,這就是非相的部分,這樣才能從有為法修至無為法的境界出現,不要因為古大德的一席話而落入偏頗的修持: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所以不要在這些周邊的心相念想上浪費功夫,應該要直識那本心,學法修法才能得益!如是說法氾濫千年之久,以致於後世一直在研究什麼是「能生萬法的自性」?一直在研究什麼是「如來藏性、阿賴耶識」?自己研究不出來,又展現不出來,又說它是不可研究的,它是不可思議的,是以能由感受開悟到真實見到此一如來藏性的,真實見到此一空性真面目者,2500年來屈指可數,寥寥無幾,又只好推給三大阿僧祇劫說,最後只好停留在讚嘆如來藏性的層次,乃至於遍處皆然,故真正能修行的佛陀正法乃失傳了2500年之久,實在太令人感慨了!吾人勉勵大家趕緊回歸37道品的修持,也就是回歸雜阿含經的實修道法,這才是一切佛法修持的
根本之道,這才是正精進之道。
d、 正精進者,乃指攝受佛陀教授之心法精進,常不休息,常行不退之義。以佛陀在世所教授此一正法,於修行中精進才是正精進。是故以轉法輪的四聖諦的無漏正思惟,貫穿整個37道品的實際修持,就是真正的正精進。 相對於正方便的精進,就是邪方便的精進,正方便
有黠慧之善巧方便,黠慧乃能斷除貪瞋癡的智慧,乃如實知四聖諦無漏思惟的自覺智。而邪方便採取的卻是巧取豪奪的方便,邪方便必是唯利是圖,不擇手段達到目的,不講信用獲取暴利為是,是以邪方便具有欺騙,虛偽,假造,威逼利誘的特質,故勢必造作惡業邪業,過著邪命的生活,是以邪方便者,是在增長廣大惡法,退失善法的道力,加深煩惱的種種障礙,後患無窮,遺害社會,殘害民心倫理道德。
3. 總而言之,四正斷有四種正斷的修持道法,而以四正勤的正確道法、次第,勤奮努力修持;並以正方便的善巧智慧,直接從五陰六入處的名色下功夫,作實實在在的內觀身受心法四個念處的自心相的特質、本質,證得方便有餘的修持效果,此方是修持佛陀在世所傳正法之根本之道。
而這一切闡述都從學佛開始,而要學佛不是一直說著要了生死,超脫三界的生死輪迴,要得究竟解脫,這只是學佛要達成的目標,並無學佛的主要內涵,學佛的主要內涵就是八正道品,再依此八正道品所建立的正知見,入於四正斷的實際修行,產生正精進的解脫智慧,此方是真正的學佛之道。
二.四正斷的內涵:
37道品的第二大類道品,就是四正斷,學佛若不知何謂四正斷,就不知如何修行。未經四正斷的實修過程,就不能算是真正的修行,因為沒有四正斷的實修過程,就沒有開啟解脫正知見的機會;沒有解脫的正知見,就沒有修正身口意行為的可能。
解脫正知見的建立,來自四聖諦無漏思惟所產生的自覺智;來自十二緣起法的法住智;來自七菩提分的等覺智;來自出世間八正道的正智正見正思惟,這些綜合的法要就是解脫知見,也是解脫智慧,這是解門的法要,也是四正斷行門的法要,它們是構成37道品修持法要的重點,是必修的修持功課。
而此解脫知見必須經由四正斷的實際修持運用,在斷除惡法邪道,增益善法正道的不斷累積體證意解的經驗,不但發揮了修行的真正效果,將心的黑暗面轉換成光明面,將所有負面的心素修正為正面的心素,所有污穢的身口意行,自然就轉變為清淨光明喜悅的三妙行,五陰的運作自然回歸健康光明清淨的運作,從五受陰的執取回還正常健康的五陰身心的運行。
不僅如是真正得修行的利益,而且隨著解脫智慧的開啟,更能由淺入深,真實體驗到粗細微妙各個不同階段的心行念力的作用,真實的體驗覺知到清淨的自心,21項主要的無明及其習性,乃得以破除,生起明慧,明心見性的覺性、覺力大增,菩提逐日增長。
所謂四正斷,就是斷斷、律儀斷、隨護斷、修斷等四種正斷,茲就雜阿含879經分別說明如下:
世尊告諸比丘:「
有四正斷,何等為四?一者斷斷,二者律儀斷,三者隨護斷,四者修斷。
云何斷斷?若比丘已起惡不善法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未起惡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未生善法令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已生善法增益修習,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名斷斷。
云何律儀斷?若比丘善護眼根,隱密、調伏、進向;如是耳、鼻、舌、身、意根,善護、隱密、調伏、進向,是名律儀斷。
云何隨護斷?若比丘於彼彼真實三昧相,善守護持,所謂青瘀相、脹相、膿相、壞相、食不淨相,修習守護,不令退沒,是名隨護斷。
云何修斷?若比丘修四念處等,是名修斷。」
但雜阿含877經另有所說如下: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四正斷,何等為四?一者斷斷,二者律儀斷,三者隨護斷,四者修斷。云何為斷斷?謂比丘已起惡不善法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為斷斷。
云何律儀斷?未起惡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名律儀斷。
云何隨護斷?未起善法令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名隨護斷。
云何修斷?已起善法增益修習,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為修斷」。
以上就877經文之所說,則其四種正斷正好是879經之斷斷所述之四種善不善法之正斷,故知877經乃純就善法、惡不善法而作四正斷的區別;而彼879經則就四種正斷不同的特性而分別言之,故所謂四正斷的法義,先以877經作為基礎分述之,再分述879經之特屬意涵,如下:
1.斷斷:
○1.「比丘已起惡不善法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為斷斷」。
即已生惡法時,應當以斷斷法令其斷除,此是謂於身口意三行的內觀禪修中,也就是於四念處的內觀禪修中,若覺察到已生起惡不善法,當生起強烈的心願,欲斷除此惡不善法,以善巧方便適宜的方式,就此精勤攝受修持心法,斷除此惡不善法,是為所謂的斷斷。例如斷除邪見、邪思惟、邪行,邪志、邪命、邪定、五蓋、十不善業等。 此斷斷即是四正斷的第一
正斷,其中惡法已生當令其斷,所謂惡法者,凡會引起憂悲惱苦,生起種種障礙問題之一切法,皆稱為惡法,例如上述的五蓋惡法、十不善業法、八邪道法等皆是。何以能知道是善法、不善法?何以能知其是欲惡不善法?
○2. 精進菩提分之精進:
在七菩提分的修持中,有所謂的擇法菩提分,就是於四念處的念菩提分修習時,當於法思惟,分別何是善法?何是不善法?依於上述解脫知見的建立,如八正道與八邪道的區別,經由四聖諦的無漏思惟,生起正知見,故能分別善法、惡法,乃能分別選擇善法精進,斷除惡法而精進;若無此正知見則對惡法勢將不知不明或模稜兩可或模糊不清,甚至把惡法當成善法、正法來修學,譬如修習初禪時,若不懂得要離欲惡不善法,心性中仍然善於瞋怒,不忌飲酒麻痺自己,言語舉止常多妄語,那怎麼能修學入清淨喜悅的色界禪定呢?不離欲惡不善法的禪修,即使能入專注禪定,仍然是邪修,不能稱之為禪修,蓋雖能起八觸身行,但不能生起完全的十功德,即使有喜樂禪支,也生不起善柔明智的相應一心。真正的禪修乃單純清淨心性的修持。
○3. 善惡業數之數力精進:
斷除惡不善法方能成就善法,故斷斷之法首以善惡業數果報力的數力來斷除惡法,成就善法,如雜阿含1039經﹒1048經所說黑報、不淨業,只是增其愚癡,未來世必墮三惡道,甚至於現世即得惡業果報,但若此數力的嚇阻力仍不足以斷除惡法時,當先知遠離是非圈,遠離惡法習性相近者,方有真正斷除惡法之機會,如雜阿含1045經所言:「 何等為相習近法?謂殺生者,殺生者習近;其它如偷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綺話、欲貪、瞋恚、邪見等作者,各各隨其類更相學習親近。譬如不淨物,自與其它不淨物相近和合。如是殺生者親近殺生者,乃至如是邪見者親近如是邪見者,各自相互學習親近。
同樣的道理,不殺生者會與不殺生者相互學習親近,乃至如是正見者必與如是正見者更相學習接近;這就好像淨物自與淨物相互融合如一。譬如由乳生酪,由酪生酥,由酥生醍醐,醍醐自相互和合。如是故不殺生者則與不殺生者更相學習親近;乃至如是正見者則與如是正見者,常在一起更相學習接近,是名比丘相習近法」。如是依遠離的第一修持準則,並修習善法以對治惡不善法而修斷斷。
○4. 攝心入靜的精進:
若仍不能斷除惡法,則當修清淨真實禪定,修學攝心入靜的功夫,令此心能入靜,同時須修持生起覺力的正見智慧,以正念一心,住四念處,修習七覺分,依遠離、無欲、滅,向於捨而修斷斷,令念念轉趣涅槃,從根本上實修,先知法住,後知涅槃,自然水到渠成。
○5. 斷斷之四種精進:
「若已生起惡不善法要斷除,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斷此惡不善法,是名斷斷外,若再包含未生起惡不善法,生欲方便,精勤攝受,令其不起;若未生起善法,生欲方便,精勤攝受,令其生起;已生善法者,生欲方便,精勤攝受,增益修習」,如是等四種正斷增益法,亦名為斷斷。此是根據上述同樣的斷除方法,依於數力,依於遠離,依於覺力,依於無欲、滅而
向於捨,若尚未生起惡法者,當令其不生;若尚未生起善法者,當令其生;若已生善法者,當令住不忘不退,轉增廣布。如是皆名為斷斷之法。
待續…或參閱拙著四正斷四神足禪修法要一書。
待續…或參閱拙著四正斷四神足禪修法要一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