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 宋 天竺三藏 求那跋陀羅 譯 (西元435年)
壹:《認識雜阿含經》………………………
貳:【雜阿含經】七誦五十一相應 ………
叁:【雜阿含經:修多羅】表
【一】五陰誦 (1)陰相應 ……………… 1~66
【二】六入處誦 (2)入處相應 …………… 67~130
【三】雜因誦 (3)因緣相應…………… 131~157
(四食相應)…………
158~162
(4)四聖諦相應
……… 163~180
(5)界相應 ………… 181~191
(6)受相應 ………… 192~204
【四】道品誦 (7)四念處相應………… 205~215
(8)四正斷相應… 875.876.879經
(9)四如意足相應 501.561.885經
(10)根相應…………… 216~220
(11)力相應
…………… 221~225
(12)七覺支相應
……… 226~240
(13)八聖道分相應
…… 241~254
(14)安那般那念相應… 255~264
(15)三學相應
………… 265~272
(16)不壞淨相應……… 273~282
肆:【雜阿含經:記說、祈夜】表……… 第二冊(下冊)
【雜阿含經】七誦五十一相應
雜阿含經:修多羅
五陰誦 第一(1相應)
1.陰相應(合計:112經)
大正藏
1 卷 1 (1~32)
4 卷 2 (33~58)
3 卷 3 (59~87)
5 卷 5 (103~110)
2 卷10 (256~272)
(1 ~5 依攝十經為一偈的重頌次第)
六入處誦 第二(1相應)
2.入處相應 (合計:131經)
1 卷 8 (188~229)
2 卷 9 (230~255)
4 卷 11 (273~282)
5 卷 13 (304~342)
3 卷 43 (1164~1177)
雜因誦 第三(4相應)
3.因緣相應(49經)………
(食相應) (8經)
4.諦相應(65經)…………
5.界相應(22經)…………
6.受相應(24經)…………
雜因誦 (合計:168經)
卷 12(283~303)
卷 14(343~364)
卷15(365~ 370)
【卷15(371~378)(食相應)】
卷 15 (379~406)
卷 16 (407~443)
卷 16 (444~454)
卷 17 (455~465)
卷 17 (466~489)
道品誦 第四(10相應)
7. 念處相應(35經)……
8. 正斷相應(佚) ………
9. 如意足相應(佚) ……
10.根相應(19經) ………
11.力相應(43經) ………
12.覺支相應(44經) ……
13.聖道分相應(53經)
…
14.安那般那念相應(15經)
15.學相應(17經) ………
16.不壞淨相應(28經)
…
道品誦
(合計:254經)
卷 24 (605~639)
卷 25 (佚) 阿育王經補
卷 25 (佚) 阿育王經補
卷 26 (642~660)
卷 26 (661~703)
卷 26 (704~711)
卷 27 (712~747)
卷 28 (748~796)
卷 29 (797~800)
卷 29 (801~815)
卷 29 (816~829)
卷 30 (830~832)
卷 30 (833~860)
註:7誦51相應:印順導師依「修多羅」「祇夜」「記說」的次第,分全經為7誦51相應:
修多羅:契經、長行(精簡的散文體)。是佛入滅後,當年第一次經典結集的原始聖點。是佛陀正法的根本核心。內容為蘊、處、緣起、食、諦、界、道品
─ 七事。
雜阿含經:祈夜
八眾誦 第五(11相應)
17.比丘相應(22經)……
18.魔相應(20經)………
19.帝釋相應(21經)………
20.剎利相應(21經)………
21.婆羅門相應(38經)……
22.梵天相應(10經)………
23.比丘尼相應(10經)……
24.婆耆舍相應(16經)……
25.諸天相應(108經)……
(諸天相應)………………
26.夜叉相應(12經)………
27.林相應(32經)…………
八眾誦 (合計:310經)
卷 38 (1062~1080)
卷 39 (1081~1083)
卷 39 (1084~1103)
卷 40 (1104~1120)
卷 46 (1222~1225)
卷 42 (1145~1150)
卷 46 (1226~1240)
卷 4 (88~102)
卷 42 (1151~1163)
卷 44 (1178~1187)
卷 44 (1188~1197)
卷 45 (1198~1207)
卷 36 (993~994)
卷 45 (1208~1221)
卷 22 (576~603)
卷 36 (995~1022)
卷 48 (1267~1293)
卷 49 (1294~1318)
卷 49 (1319~1324)
卷 50 (1325~1330)
卷 50 (1331~1362)
註:祇 夜:重頌、偈頌。分二類:
1、依修多羅契經,攝十經為一偈,名為祇夜的「結集文」─
重頌,附
於「修多羅」每十經的後面,以便於傳誦記憶。此為祇夜的古義。
2、第一次經典結集後,至佛滅百年,第二次經典結集,陸續集出人、
天八眾對佛、法的讚誦(偈頌)。是名祇夜的「結集品」。
為現行《雜阿含經》祇夜的內容。相當於南傳的「有偈品」。
雜阿含經:記說
弟子所說誦 第六(6相應)
28.舍利弗相應(11經)…
29.目揵連相應(34經)
30.阿那律相應(11經)…
31.大迦旃延相應(10經)…
32.阿難相應(10經)……
33.質多羅相應(10經)…
弟子所說誦 (合計:86經)
卷 18 (490~500)
卷 18 (501~503)
卷 19 (504~534)
卷 19 (535~536)
卷 20 (537~545)
卷 20 (546~555)
卷 20 (556~558)
卷 21 (559~565)
卷 21 (566~575)
如來所說誦 第七(18相應)
34.羅陀相應(22經)……
35.見相應(39經)………
36.斷知相應(16經)……
37.天相應(12經)………
38.修證相應(19經)………
39.入界陰相應(10經)…
40.不壞淨相應(18經)…
41.大迦葉相應(11經)…
42.聚落主相應(10經)…
43.馬相應(10經)………
44.摩訶男相應(10經)…
45.無始相應(20經)……
46.婆蹉出家相應(8經)…
47.外道出家相應(15經)…
48.雜相應(18經)……
49.譬喻相應(19經)……
50.病相應(18經)………
51.業報相應(23經)……
如來所說誦 (合計:298經)
卷 6
(111~132)
卷 6
(133~138)
卷 7 (139~171)
卷 7
(172~187)
卷 31 (861~872)
卷 31 (873~891)
卷 31 (892~901)
卷 31 (902~904)
卷 41 (1121~1135)
卷 32 (905~906)
卷 41 (1136~1144)
卷 32 (907~916)
卷 32 (917~918)
卷 33 (919~926)
卷 33 (927~936)
卷 33 (937~939)
卷 34 (940~956)
卷 34 (957~964)
卷 34 (965~969)
卷 35 (970~979)
卷 35 (980~992)
卷 47 (1241~1245)
卷 47 (1246~1264)
卷 37 (1023~1038)
卷 47 (1265~1266)
卷 37 (1039~1061)
註:1、總計:1359經〔加上誤編入《阿育王譬喻經》(卷23(604)﹑卷25(640)(641))=1362經(大正藏經數)〕
2、7誦51相應:「修多羅」「祇夜」「記說」的次第,分全經為7誦51相應:
記 說:第二次經典結集而成的「弟子所說」與「如來所說」,本來是分散
「修多羅相應」以下。漢譯本,已別立「弟子所說誦」,印順導師更進一步
將附於「修多羅」的「如來所說誦」揀擇分類,與「弟子所說誦」合併
成為完整的「記說」內容。同時也還原「修多羅」原始聖典的面貌。
【認識雜阿含經】…三十七道品為修多羅的主要佛法
【編者的話】…什麼是原始佛法?
原始佛法所依據最主要的經典是哪一部經典?原始佛法是怎樣的實修法?」是的!今日的時代,現在有很多人對於原始佛法開始有興趣,但是對於原始佛法,可以說完全不太了解,甚至有些已經開始在學習原始佛法的法友們,也是沒有能夠真正的弄清楚,什麼是真正的原始佛法?為什麼這樣講呢?
因為在一般人的印象裡,都以為南傳佛教所講的佛法就是原始佛法,但是他們並不了解南傳佛教有許多支派,有些是以《清淨道論》作為依據來解說原始佛法的。有些是以《大毗婆沙論》的阿毗達磨來解說原始佛法。有些是以《俱舍論》來解說原始佛法。有些是以《瑜伽師地論》來解說原始佛法。甚至在北傳的佛教裡,有人以《空性論》來解說原始佛法。有人以《中觀論》來解說原始佛法。所以由於所依據的經論不同,所以…它的出發點,它所著重的重點,一定會有所不同!這樣講出來的原始佛法,就五味雜陳,就會失去它的原汁原味!讓許多學習原始佛法的人,搞不清楚,弄不清楚什麼才是真正的原始佛法?
常淨個人就這幾年深入到原始佛法裡的實修,將實修的這些心得來跟各位說明:常淨個人雖然學佛修道四十幾年,但真正的接觸到原始佛法,也是最近幾年的事情,我在接觸到原始佛法實修的過程當中,我才真正的了解到什麼是原始佛法!到底什麼是原始佛法?所謂原始佛法…,指的就是佛陀在世的時候親傳的佛法。
佛陀在世所親傳的佛法,就被稱為原始佛法,這才是真正的根本原始佛法。前面講的那些根據不同的論來解說的原始佛法,因為那些都不是佛陀親自所教導的經典。佛陀在世所親傳的原始佛法,所依據的經典最主要就是《雜阿含經》。《雜阿含經》常淨個人又把它譯為《佛陀聖傳經》這部《阿含聖傳經》是佛陀在世的時候,是他在四十五年傳法過程中,對著弟子們及一些對於法有興趣的外道們,一本講實修的對話錄。這是在佛陀入滅後不到一年,由五百阿羅漢,在大迦葉尊者以及阿難尊者召集五百阿羅漢所結集出來的一部經典。它距離佛陀入滅時不到一年。
另外還有一部經也會講到跟《阿含聖傳經》內容相似的一部經典,叫《大安般守意經》。《安般守意經》也在講三十七道品,也在講安那般那念禪修。但是這部經距離佛陀入滅有五百多年。
所以 我們知道《阿含聖傳經》可信度較高,這部經裡面…在常淨個人的實修過程中…這部經目前一共有1362經,其中有兩三經叫作阿育王經,這個是後人加進去的,因為阿育王的時代,距離佛陀入滅的時間,有將近160年以上。所以我們可以知道它是後人所補填上去的。在這1362經的內容,常淨個人發現它…主要在講五陰、六入處、十二緣起、四聖諦、四念處、五根五力、四正斷、四如意足、七菩提分、八正道、戒定慧、四不壞淨、六隨念…。這些內容事實上就是三十七道品的內容。也就是說整個一1362經的《阿含聖傳經》主要就是在講三十七道品如何實修。
所以 常淨在這方面有了深深的體會以後,就對三十七道品如何實修,從它的綱要、脈絡、法要法義、次第、方向、法次法向,以及學道跡等方面,就作了一次有系統的整理,也寫了幾本書,等一下我會為各位介紹。
三十七道品的道法分成七大類,七大類道品是:四聖諦、四念處的道品四正斷的道品、四如意足的道品、五根的道品、五力的道品、七菩提分的道品、八正道的道品等七大類道品。這七大類三十七道品,它不是在各說三十七種法,它是法法相潤相成為一無上菩提的妙法。也就是說三十七道品,它是唯一的一乘道法、無上菩提分的妙法。三十七道品它的修持…是以四念處的觀心法門為修持的主軸。
為四念處就是在講解身受心法,四種跟我們身心有關念頭。跟這個身體因緣有關的念頭,跟我們情緒感受有關的念頭跟一些心性覺想有關的念頭,以及我們在現前一法裡,六根接觸到六塵時,遭遇到種種人事物的事情所起的這些念頭。由這些念頭去觀察了解我們這顆心。
因為佛陀的一切法門都是心地法門,都是觀心法門。所以三十七道品…也就是以四念處的觀心法門作為修持的主軸來修行,然後以四正斷向上來精進,以如意足來發菩提心規劃如何修行,以五根五力作為修證成就三十七道品的修學力,以七菩提分來說明正確修行成就的法次法向,如果正確修行的法次法向能夠如實的展現出來,就能展露出世間的八正道,具足八種道心道智。具足那八種道心道智,我們就能邁向滅盡眾苦的究竟解脫,乃至於成就得證無上正等正覺這樣的修行。這是三十七道品修行的一個大要大概。在37道品的修習中,知道以四念處為修行的主軸。
而在修學力方面,在五根五力的修學力裡,最重要就是…以四聖諦為慧根慧力,由四聖諦的慧根慧力來修持三十七道品,來成就五根五力,而在修習中真正達到現前一法解脫的效果。我們已經有跟各位介紹過四念處的修習,最重要的二種修法是:一種是:以現見法去修習四念處苦集滅道的禪修。一種是:安那般那念修四念處十六階坐禪法的禪修方法。
以現見法去禪修四念處苦集滅道的禪修方法,它運用在日常生活裡。
我們得以運用於日常生活中現前每一法裡去解脫煩惱。所以…這樣的修法是修在當下修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們能在現前的每一法裡解脫煩惱,才有資格,才有條件修出…將來有一天會來到滅盡眾苦的究竟解脫,乃至於成等正覺的境界。
這就是整個三十七道品實修的修持方法;而且在這裡面最重要的二個修持方法:一個用在靜態的禪定;一個用在動態的日常生活中。剛剛跟各位講過了。另外一種無事無煩惱的時候,就要運用正念正知修習你的身口意行,去培養正念正知的隨法行,這樣修行的道法會使你的心…就像安那般那念十六階修法,整個修行都往正向的方向在修行,在精進,所以 會往正向於一心,正向於入法的法喜,正向於心愈來愈清淨,正向於來到寂滅涅槃,以至於能夠印證諸行無常的大法印,諸法無我的大法印,諸受是苦的大法印,乃至寂靜涅槃的大法印。這就是三十七道品的實修方法以四念處為修行的主軸。
常淨個人在這幾年當中,從它的法要綱領、法的脈絡、法的次第、法的學道跡、七覺分正確的法次法向等,對它作了一次有系統的整理,也寫了幾本書…其中,一本叫做:《三十七菩提分法要綜論》另外一本是:《三十七菩提法基本概論》而《三十七菩提分法要綜論》它介紹…就整個三十七道品道法的架構,整體的架構系統是怎樣的一個架構。還有三十七道品修證下手處,它是怎樣的修證架構。
然後就這七類道品去作一個詳細說明。各位想要了解這本書的話,可以進入本講堂的網站…只要打上〈四聖諦法輪出版社01〉或〈妙宗寺-佛陀四聖諦講堂〉這樣的網站名,就可以進入到這個網頁,也有這些書的簡介,也有一些訂購辦法提供大家參考。
在結束之前,常淨還要補充說明一下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為什麼是真正的根本的原始佛法?我們可以從很多…除了《雜阿含經》這部經都在講三十七道品有關的道品外,另外…還可以從後期佛法的一些佛經裡,也可看出三十七道品是佛陀親傳的真正的根本佛法。後期佛法的佛經,只要有講到諸佛淨土的世界,都會講到三十七道品這道法,比如說:若以《佛說阿彌陀經》來講,《佛說阿彌陀經》裡講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國土…首先就會講到七寶池八功德水七寶池裡面有七寶,這七寶所代表的意義,就是七菩提分。
七寶池裡面的水叫八功德水,八功德水代表的意義,就是八正道。
而且它也描述到西方極樂國土許多的眾鳥…白鶴、鸚鵡、共命之鳥等,眾鳥在晝夜六時中,都在唱誦著和雅音,在唱誦著〈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的法音,這個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就是三十七道的道品。還有在極樂國土裡也描述著有七重欄楯、行樹、七重羅網,四周都匝以四寶…
七重欄楯就是表示三十七道品的七大類道品。
七重行樹就是說…對於這七大類道品要如實的去了解實修實證,去實行。七重羅網的意思就是…這七類道品是法法相依相潤相成的,是相依相緣的
,好像羅網一般的互潤互成,成為一無上菩提妙法的三十七道品。四周匝以四寶的意思是…代表的就是所有四念處、四如意足、四正斷、四禪定、四聖諦、四不壞淨等這些四寶。
所以…知道西方極樂國土裡,一直在唱誦的這些法音,極樂世界國土的人民聽到這些法音,內心馬上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念法:就是念西方極樂國土的根本佛法。這個根本佛法,就是三十七道品的根本佛法。所以 佛陀在世的時候,他所傳的根本原始佛法,事實上就是三十七道品,這就是原始佛法的真實面貌。常淨是從這些角度來跟各位說明什麼叫做原始佛法!因為南傳佛教裡許多不同的論,像《清淨道論》,也是非常盛行用來解說原始佛法的一部論,但是這些論都不是佛陀親自教導的,所以容易偏離《雜阿含經》裡三十七道品的這些教法道法。
◎書籍名稱: 雜阿含經:修多羅
書籍編號:
13-佛陀四聖諦道場叢書
編 著 者: 常淨法師(釋見聖)
出 版 者: 佛陀四聖諦講堂.
地 址:
高雄市新興區錦田路渤海街77號.
電 話: 07-2226183.
出版日期: 2017年 5 月
聯 絡 人: 洪學明
電 話:
0911-968181
【版權所有 請勿翻印】
◎谷歌社群、部落格…佛陀37菩提道.
臉書社群…佛陀37菩提道、大和道一阿含正法印.
網站名…妙宗寺-佛陀四聖諦講堂.四聖諦法輪出版社01.
google youtube…李金芝.
◎釋見聖專輯…三十七道品叢書…雜阿含經系列
01 四念處禪修法要 02
五根五力禪修法要
03
四聖諦禪修法要 04 十二緣起法禪修法要
05
四正斷四神足禪修法要 06 七菩提分禪修法要
07
八聖道禪修法要 08 三十七菩提分基本概論
09
三十七菩提分法要綜論 10 雜阿含經-法義表/修多羅
11
雜阿含經-法義表/記說、祈夜12 雜阿含經入門綱要表
13 雜阿含經文…修多羅 14
雜阿含經文…記說、祈夜
15 慧解脫之道…十大實修法要
◎佛號…南無三藐三佛陀 ◎ 禮敬三寶:禮敬佛陀 正法 阿羅漢
◎ 修習迴向:
普願一切眾生
悉聞無上菩提妙法
見法知法入法
皆得自證心慧解脫
◎ 慈悲迴向:
清淨光明 平等心住 普照一切有情
慈悲喜捨 四無量心 善待一切眾生
願一切眾生遠離煩惱
安穩樂住 平安吉祥
願一切眾生福德增長
智慧增長 菩提增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